首頁>文化>

將教師節改至孔子誕辰,合適嗎?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將教師節調整改設於孔子誕辰日”的建議獲得了53名全國政協委員的聯名提議。這個提議很好,有助於傳統文化的復興,也是我們民族文化自信日益高漲的必然反映。

為什麼要將孔子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言人呢?現在的年輕人又有多少了解真實的孔子呢?我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一是他“成聖”之路;二是他的身份之迷;三是他的貢獻之巨。

首先,孔子並非一開始就是“聖人”,從普通人到“至聖先師”,有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孔子地位的改變,有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就是漢武帝元光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34年)的“獨尊儒術”。在此以前的400多年,孔子只是一個普通人,準確地說,是諸子百家中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此以後直到1919年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這2053年間,孔子幾乎是神一般的存在。然後,從新文化運動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孔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跌落神壇。但這個時間很短,還不到100年。2013年11月26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前往孔子故里——山東曲阜考察,講話中提到:“我這次來曲阜,就是要發出一個資訊,要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這次講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正面肯定孔子,從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肯定了孔子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對於孔子來說,2013年可以說是新時代一個里程碑,即孔子在中國被冷落了將近100年以後,再次受到重視,重回大眾視野。對於中國和世界而言,孔子仍然是中國文化的代言人。

其次,孔子的多重身份,很容易讓他成為現代人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時候,李大釗提出了三個孔子:一個是歷史的孔子,一個是政治的孔子,一個是世界的孔子。歷史的孔子就是真實的、原汁原味的孔子;世界的孔子就是文化的孔子,是世界文化大觀園中排名最前、或者非常靠前的文化巨人。政治的孔子是因政治需要而被推上神壇的“聖人”、“帝王師”。五四新文化運動要打倒的實際上就是這個政治的孔子,為專制主義服務的孔子。因為當時袁世凱要搞復辟,想當皇帝,鼓吹尊孔讀經。李大釗就說過,我們要打倒的是政治的孔子,而不是歷史的孔子、世界的孔子。

立夫講國學相關影片截圖

今天的中國,與處於民族危亡的“五四”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復興。我們既不應該搞文化激進主義、全盤否定孔子,也不應該像封建帝王那樣,將孔子抬上神壇。我們最需要了解的是真實的孔子,只有瞭解真實的孔子,才能懂得政治的孔子和世界的孔子,才能懂得孔子對中國文化的意義,才能懂得他的學說、思想在今天這個時代,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

最後,孔子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之大,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今天給孔子的定位是三個家: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對中國教育的最大貢獻,主要有三條:

一是孔子把他以前已經積澱的三代的文化傳承下來,中國文化有了厚重感和連續性。孔子雖然“述而不作”,但實際上是有述也有作。比如他作《春秋》,注《周易》,刪《詩》《書》。孔子在教學中不忘搞科研,“六經”的整理應該是孔子最大的科研成果,為數千年中國人的教育準備好了基本教材,後來的“四書五經”除了《孟子》,其他都源於孔子。這是孔子對中國教育最大的貢獻。

二是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成了中國學術文化的主流。在諸子百家中,沒有哪一家像儒家那樣,門徒眾多,傳承不絕。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要說明一下,這72賢人絕大部分是平民,不是貴族,見《史記》中的《仲尼弟子列傳》。如果按照現在的“優秀率”來看,只有2.4%,好像不高,其實已經很高了,因為這72人都名留青史,今天不管是美國的哈佛、英國的劍橋,還是中國的北大清華,要達到這麼高的“青史留名率”,估計都不如孔子。至於孔子的弟子在孔子去世後繼續在各地開班辦學,傳承儒家文化,一直到300多年後漢武帝時代確立“獨尊儒術”,這更是難能可貴,絕非常人可以做到的奇蹟。

三是孔子開創了人格教育的先河。孔子辦學的宗旨就是培養君子。“君子”這個詞,很早有了,本來是指大人君子,與貴族身份地位有關。孔子第一個將“君子”的意思轉變為理想人格的化身。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把君子賦予了道德含義,把道德人格排第一,才能學問排第二。中國古代的教育,是以德為先,以才為後,人格教育為本,知識教育為次。“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我們今天也提倡“立德樹人”,但實際上還是以知識教育為主,人格教育為輔,還是分數第一,這是我們要反思的地方。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淺論陽明心學的先天性不足及其破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