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讀原文:
上卷
【徐愛錄】
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①。
【註釋】
①《大學·禮記》四十九篇之第四十二。鄭玄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唐人已有《大學》專本。北宋時,與《中庸》《論語》《孟子》合併為四書。程頤謂為“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朱熹為之作注,稱《大學章句》,則區全篇為經一章,傳十章,並記之雲:“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別為序次如左。”而以舊本為誤本。《大學》有“致知在格物”一語,朱熹注云:“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又補釋“格物致知”之義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此說也,守仁抵之。
[我的理解]
原文翻譯:(王陽明)先生對於《大學》這本書裡“格物”的諸多說法,認為舊的版本(程頤的版本)解釋的是對的,也就是先儒(朱熹)認為是錯誤的版本。
[深入理解]
朱熹為《大學》作註名《大學章句》,對於格物致知的理解與舊的版本不同。大學原句:致知在格物。
(大學原文出處: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翻譯:從古至今想要使自己的美德彰顯於天下的人,必須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的人,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的人,要先修養自己的品格,想修養自己的品格的人,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態。想端正自己的心態的人,要先使自己意念真誠。[朱熹和王陽明思想差別從後面這句開始不同]
朱熹認為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誠,要先擴充自己的知識。(知:知識,格:至,極限 物:事)擴充自己的知識的重點在窮究事物存在和發展之理,以達到極致。
王陽明認為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誠,要推致自己的良知。(知:良知,格:正,物:私慾)即致良知的重點在於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也就是去惡存善,使良知沒有虧缺矇蔽,這樣就可以達到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