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風格,城市風格往往靠文學作品傳之久遠。提到北京,會想起老舍的《四世同堂》《駱駝祥子》,林海音《城南舊事》;論上海,早有矛盾《子夜》,近有金宇澄《繁花》;說起天津,馮驥才從《神鞭》到《俗世奇人》,則串起天津的百年記憶。

2020年前後,天津作家集中推出一批“津味兒小說”,如馮驥才《俗世奇人》全本、王松《煙火》、呂舒懷《津門往事》等,時間圈定民國和解放初期,題材圍繞市井生活,語言富有天津特色,人物顯露出天津水旱碼頭 、華洋雜處、雜巴市井的獨特風格。既然歸結為“津味兒小說”,那麼,“津味兒”究竟是嘛味兒呢?我認為,要活靈活現寫出“津味兒”,三者不可或缺:一是天津話,二是天津人,三是天津事兒。

一、先說天津話

這幾本書都採用天津方言,營造出濃濃的地方語言特色。天津話除了語調、發音有自己特點,有些方言非本地人大概聽不懂。林希寫過天津方言的書,大家可以找來看看,這裡只說說我小時候掛在嘴邊的一些詞兒,在津味兒小說中隨處可見。

比如:“老虎豆”指油炸蠶豆,“果仁”指花生,“槽子糕”指雞蛋糕,“踅摸”指尋找,“老孃們兒”廣泛用於已婚婦女,“嘎巴菜”津門獨有不能寫成鍋巴菜,“幹拉(讀二聲)”指喝酒不就菜,“認頭”指服從命運安排,“松心”指嘛事兒都順不用操心,“坐水”指在爐子上燒開水,“直沽高梁酒”相當於天津二鍋頭,“天麼天”是指成天,“多說少道”指胡亂說話,“老袒兒”是埋汰鄉下人等等。這些掛在嘴邊的話一出口,天津特色就出來了,天津人一聽一看,順耳順嘴兒,透著親切。

天津話如以地方特產作比,那好有一比,比作何來?沙窩蘿蔔——嘎嘣脆。

方言只是表相,要體現出“天津味兒”,關鍵還在人和事兒。您想啊,如果把《哈姆雷特》《繁花》改寫成天津話,那也不叫“津味兒小說”,好比一顆瓜子,外皮兒像,仁兒不像,不正宗的假冒品而已。

二、那就說說天津人

在這方面,馮驥才就是高,用54篇《俗世奇人》勾勒出了天津舊時的那種勁兒,有些勁兒,在津沽大地流傳至今。天津勁兒是嘛樣呢?大馮的總結是:豪爽、義氣、調侃、幽默、鬥氣、不較真。在水旱碼頭、四方雜處的天津衛,這些五行八作、稀奇古怪的人物,並非高官巨賈,不居深宅大院,終日遊走於市間,俗也好,奇也好,就活在百姓中間,救人的也好,騙人的也罷,熙來攘往、投機鑽營,為的那口吃,爭的那口氣兒,活出了形形色色的樣貌,讓百姓嘖嘖稱奇,說說、笑笑、評評、罵罵,倒也給生活平添了若干樂趣。

再看看《煙火》提到的天津人。提到天津女人的潑辣,書中寫道:“天津的老孃們兒,一張嘴能震得房頂鐵掉土。”對於天津人的脾氣,作者稱:“天津人的脾氣不鬧是不鬧,一鬧就是大的。”“天津人表面看著都有禮兒有面兒,說話也挺隨和,但你別招他。指不定哪句話讓他不愛聽了,說翻臉就翻臉,一翻臉還就麻煩。”

《津門往事》對天津人善談有所概括:“天津人善聊,愛談國家大事、時事新聞什麼的,絕不聊張家長李家短、誰丟了孩子哪家媳婦紅杏出牆,俗!那些都是老孃們兒的談資。大老爺們兒就該關心齊家治國平天下。”

把幾位作家的評價綜合起來,天津人的特點基本就出來了,同為世俗社會,但天津人不同於北京人,不同於上海人,嘎咕、傲氣、貧嘴、樂呵、義氣,市井氣濃,煙火氣重。

天津人如以地方特產作比,也好有一比,比作何來?狗不理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油水大,香味藏,咬一口香死你,心急的,或許會燙死你!

三、最後說說天津事兒

這就要說到天津衛文化。天津東依渤海,除北部薊州有山,大部分是平原,從地理角度而言,稱得上一種帶著海味的鄉土文化。而天津建城以來,水旱碼頭的地位和移民的多元,造成了文化的雜糅和民風的剽悍。從清末到民國,外國租界林立,天津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經濟往來的橋頭堡。多種因素共同塑造了市井氣、商業氣十足的津味兒文化。《津門往事》的《飲者留其名》一篇中,寫評書自清末從北京傳入天津,“天津是華洋雜居的大碼頭,什麼玩意傳入後統統會被同化,變成地道的天津味。”

文化的多元融合,成為奇人、奇事滋生的土壤。《俗事奇人》寫的是人,但奇人也是靠奇事顯出來的,天津人在九河下梢這方水土演繹出千般古里古怪的故事。《生活煙火》寫的是蠟頭兒衚衕一群平民的日常生活,彷彿一盒雜瓣糖,各有各的味兒。不論是主人公來子和小閨女,還是尚先生、王麻桿一眾人等,都有著自己的傳奇。《津門往事》更是傳奇故事的集合,很有點《三言二拍》《無聲戲》以及民國市井小說的味道,案中案,計中計迭出,義氣幹雲、沒羞沒臊並存,這些事兒,在天津衛這個地界兒發生,再自然不過,換個地兒,就沒這種味道啦。

天津事兒如以地方特產作比,也好有一比,比作何來?貼餑餑熬小魚——腥、鮮、燙,脆,吃得你肚大腰圓,看得你心驚肉跳。

三十年前上大學新聞專業,去《天津工人報》實習,老編輯夏華先生贈送給我《天津的地事人》一書,裡面收錄很多天津的歷史典故,儲存至今。書中是夏先生圍繞天津寫的散文和歷史考證,和小說的寫法自是不同,但可與小說相參照,描繪出天津更清晰的面貌。

最近,文壇興起為城市立傳之風,《南京傳》《北京傳》相繼問世,《天津傳》據說也有作家在創作中。不管這些城市傳記如何寫法,都是在為城市畫像,是小說之外對城市的另一種觀照。如果我寫天津傳,九河下梢、曲藝、五大道、飛鴿車、海鷗表、楊柳青年畫、貼餑餑熬小魚、狗不理包子必然重重寫,再就是把津味文學單列一章,好好梳理一下,那裡面,記錄著天津的魂。

大學畢業離開天津,輾轉河北、北京近卅載。雖說距離不遠,但語言、文化有別,平時以普通話為主,津味兒趨淡,鄉情更怯。週末把《煙火》《津門往事》集中讀過,勾起諸般家鄉記憶!

各位父老鄉親,你老嘛都好吧?有事念語!

1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人不再少年,詩人聽樂悵然自述:萬事傷心對管絃,一身含淚向春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