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司馬遷還在《史記》提到:“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名字的由來,人們的說法不一,但普遍認為《周易》得名源於它是一本週朝的《易》書,許多人認為周字的含義,除了周朝、周地、(今陝西省岐山縣)之外,還有周全、周密、周行不殆、迴圈往復的意思,周全、迴圈兩層含義分別代表了《周易》所闡述的無所不包的內涵以及宇宙運動周行不殆的規律。
關於《易經》的成書有“人更三聖,歷三古”之說,通常認為三聖三古指的是上古時期的伏羲、中古時期的周文王、以及近古時期的孔子。伏羲氏是《易經》的最早的創立者,他依照河圖、洛書制定了先天八卦;周文王進一步發展了《易經》,不但將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成後天八卦,還進一步推演出八八六十四卦;孔子把《經經》列為六經之一,並教授給弟子,使《易經》受到更多人的關注以及研究。孔子晚而喜易,親自撰寫《易傳》,以闡述《易經》的深刻內涵,對其進行詳細解釋。孔子對《易經》所作的十篇注被稱為《易傳》,也被稱為“十翼”。孔子作《易傳》後,把《易經》和《易傳》合而為一,形成完整的易學體系 ,統稱《周易》。
狹義上的《易經》主要講的是六十四卦,包含六十四卦的卦名和符號,還包括每一卦所蘊含的自然現象的變化,人事行為得失,歷史人物事件以及吉凶斷語。此外,還對每一卦的每一爻分別進行了闡述。《易傳》共計十篇稱為“十翼”,包括《彖》上下篇、《象》上小下篇、《繫辭》上下篇、《文言》上下篇,《雜卦》和《序卦》兩篇。
其中《彖》是對《易經》卦名以及卦辭所作的註釋。《象》是對易經卦名和爻辭所做的註釋。《文言》是對乾卦卦和坤卦的進一步解釋。《繫辭》是學易的必讀篇目,是《易經》的哲學綱領,內容博大精深。其對易的產生、原理、意義和易卦的占卦卜方法等,都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說明,闡發了許多從《易經》原文中無法看到的思想。《繫辭》和《彖》、《象》有區別,並非是對《易經》卦辭爻詞的逐項註釋,而是對《易經》的整體進行評說。《說卦》是研究術數的理論基礎之一,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雜卦》是以相反或是相錯的形態把六十四個排列成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可以看出卦與卦之間的聯絡。《序卦》和《雜卦》的研究角度不同,講述的是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