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隨著七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修編及實施,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北京不斷探索和實踐“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問題。
70年來,伴隨著偉大祖國的復興之路,北京逐步發展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那麼,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長為如今的模樣?面對新時期、新階段,首都城市發展又面臨哪些新挑戰、新問題、新機遇?在紀念建黨99週年和即將迎接建黨100週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思考未來。
“北京城市故實”專題立足北京“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從城鄉規劃、自然資源、建築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個方面,按照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1949-1978)、改革開放後的30年(1979-2012)、黨的十八大以來(2012-至今)三個階段,講述北京城市“故實”(注:“故實”指有歷史意義的事實),帶您重溫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發展的故事,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城市規劃建設之路和輝煌成就。
史家衚衕博物館
“ 豆汁油條鐘鼓樓,藍天白雲鴿子哨。”
北京城阡陌縱橫的衚衕裡,藏著最地道的老北京風情,讓許多北京人懷念,也讓無數遊人嚮往。衚衕,如深沉的湖面,看似平靜,卻有無數的珍存等待我們打撈。
作為北京胡同的縮影,史家衚衕,有無數的故事,蘊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這裡催生了中國近現代教育,見證了北京人藝的誕生,還曾經居住過諸多名人志士......
早在明嘉靖年間張爵撰著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中,“史家衚衕”就赫然在目。改革開放以來,史家衚衕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如今的史家衚衕,現代文明和傳統風貌相結合,基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歷史,堪稱北京內城傳統衚衕的代表。此外,史家衚衕所在的東四南歷史文化街區,是北京市第三批歷史文化街區之一。街區肌理自元傳承至今,街區內建築遺存型別多樣,是京畿職能重要承載區,始終保持著活躍的文化氛圍和濃厚的市民文化。
史家衚衕博物館是北京第一家衚衕博物館,2013年建成後堅持文化展示廳、社群議事廳和居民會客廳的定位,除可參觀與衚衕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展覽外,還兼具挖掘展示社群文化、開展各類普及教育活動的功能。
博物館位於史家衚衕24號,是民國時期著名才女凌叔華的故居,凌叔華常在自己居住的院內舉辦當時文化界的聚會,這裡被稱為“小姐家的大書房”,齊白石、徐志摩、胡適、周作人都曾是這個院子的座上賓。
1 濃縮展現老北京文化和衚衕生活
整個博物館1000多平米,設有8個展廳和1個多功能廳,講述了衚衕的歷史、名人故事和今昔生活等方面的內容。
第一展廳主要展示衚衕由來與史家衚衕的歷史變遷,以及根據1957年的測繪圖和1959年的航拍圖復原的史家衚衕沙盤和具有代表性的院落模型。整體採用了點線結合的敘事,收集了磚雕、檔案、稿件等藏品展示,並根據1957年和1959年的歷史影像圖復原的微縮模型和史家衚衕中具有代表性的院落模型,極易引起觀眾的興趣,滿足多角度的好奇心。
第二展廳圍繞北京人藝成立、人藝與史家衚衕的淵源、重要藝術家與作品進行線性敘事,輔以人藝相關劇本、戲服等展品。
第三展廳展示了史家衚衕在知識教育界的獨特地位,分別展示其作為赴美留學考點、清朝為八旗子弟設立的“左翼宗學”所在地、史家衚衕小學所在地的內容。
第四展廳講述了原房東凌叔華一家的故事,透過第三方視角介紹了在院落中發生的直接、間接的名人故事。
第五展廳展現了史家衚衕中曾居住過的各界代表人物,包括愛國人士傅作義、外交家彭明志和王炳南、著名學者章士釗、醫學界劉世豪、雕塑大師滑田友等。
第六、七展廳展示了衚衕居民捐贈的展現生活、娛樂、買賣的老物件,包括復現了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場景,讓人十分懷念。
第八展廳為博物館的臨時展廳,是展現當代故事的空間、是文化的延續、是在此開展社群培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博物館運營中的最大亮點。圍繞街區更新和社群培育策劃了小而美的各種展覽,包括“回家串門兒”系列、衚衕聲音、老照片與口述歷史故事、社群書畫展、難忘史家-兒童友好社群主題展、朝陽門:街區更新下的空間活化、衚衕微花園等展覽。以專案出發,以展覽為手段助推專案的孵化和宣傳,在點滴中滲透社群培育的理念,居民深度參與其中,也讓參觀者瞭解老街區現在正在發生的新的故事。
2 以館為橋,推動社群營造
目前史家衚衕博物館已成為老北京、靜衚衕的探訪體驗地,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2018年,獲得北京旅遊網評選的“北京您最喜愛的博物館”稱號,公眾投票數位居榜首。
開館7年多的史家衚衕博物館與居民建立了融洽的關係。每當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博物館都會為居民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比如臘八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會請居民來館裡坐坐,泡臘八蒜,喝臘八粥。
2014年,北規院規劃師協助朝陽門街道辦事處成立了植根社群的社會組織——史家衚衕風貌保護協會,建立起居民、產權單位、專家、志願者共同參與街區保護更新的平臺。協會以“公共環境改善+社群人文教育”為宗旨,推動規劃實施、啟用社群發展,調動本地居民參與街區保護更新。“衚衕微花園”專案便是其中的代表。利用廢棄材料,種植瓜果蔬菜等各類植物,幫助居民美化庭院。茶壺種上了花,易拉罐壘成了花架子,小辣椒、茄子、黃瓜、西紅柿相映成趣,兼具美感和實用性。此外,博物館有一個議事廳,街道共治共建的座談都可在此舉辦,居民們一起討論衚衕裡的停車、公廁設計等問題。
3 留住記憶,傳承城市文化
史家衚衕博物館透過成立老照片工作坊和口述史整理專案,留下了珍貴的衚衕居民生活檔案。2019年,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史家衚衕博物館舉辦了一場記錄北京百姓70年間服裝變化的展覽,面向公眾徵集老照片,邀請公眾分享它背後的故事。並在北京國際設計週期間,就展覽同期開展以服裝變化為主題的口述史收集活動。
在《回家·舊影》老照片展覽上,居民常繼紅動情地講述了她所捐贈的照片背後的故事,一張老照片勾起了她與老伴幾十年風雨同舟的回憶。博物館的口述史團隊深入居民家中,蒐集往日衚衕生活的精彩片段,用一個個真實的故事還原了老北京胡同的歷史剪影。
與居民一起回憶過去的故事不僅能為北京城市歷史記憶與空間演變填補重要史料,還有助於加強鄰里互動、提升社群共識、發動居民共建,具有口述歷史和社群營造的雙重意義。
未來,史家衚衕博物館還將繼續秉承“文化展示廳、居民會客廳、社群議事廳”三廳定位,靜待社群居民和海內外參觀者的到來,見證衚衕裡更多的故事。
文化的發展是有脈絡的,沒有文化自知就沒有文化自信。衚衕博物館是承載著老北京居民記憶與鄉愁的精神家園,也是反映城市歷史文化的閃亮名片。
參考資料
感謝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提供相關圖片並對本文進行稽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