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 相逢開口笑,過後莫思量。——《沙家浜》
中國的戲曲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精髓,被認為是中國的國粹,《人民日報》就曾評價:“戲曲是中國人最後的審美家園”。
中國的戲曲文化由來已久,它雜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等等藝術形式,據統計中國的戲曲之中的藝術形式一共有360多個種類,是人類藝術史上的奇觀。
在新中國開創之後,又形成了新的劇種,那就是樣板戲,樣板戲是中國少有的現代劇中流傳深遠的戲劇,它被很多大家都評為經典劇作,八大樣板戲的成就直到今天都還沒有被超越,至少有三個原因。
一、樣板戲的產生與影響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那是一個在藝術上顯得荒蕪的年代。那個時候中國剛剛開始了新的時代,對於舊思想是摒棄的。
但是新的思想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在藝術上就顯得荒蕪了許多。那個年代人們生活的唯一亮點就是經典的“樣板戲”也叫“現代革命京劇”。
在那個藝術荒蕪的年代,充盈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算是雪中的一朵梅花,“凌寒獨自開”。
當時最為出名的樣板戲有八個分別是: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這八個戲劇在1966年被《人民日報》評為“八個革命藝術樣板”“八大樣板戲”的名號由此誕生。
對於現代的年輕人來說八大樣板戲可能顯得相對久遠,但是五六十年代的人都對八大樣板戲十分的熟悉。
中國在剛剛開國的那一段時間裡,社會資源比較貧瘠,生活在城裡的人們生活也是十分單調與無聊的,在那個時代,電視還沒有普及,娛樂的機會也比較少,沒有什麼娛樂機會。所以八大樣板戲成了當時人們少有的休閒娛樂的方式。
“八大樣板戲”毫無疑問對於中國6/70年一代的藝術家、導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國際上也曾經給中國帶來很多的肯定。但是影響最為深刻的還是在民間的傳唱。“八大樣板戲”在民間傳唱之廣,影響之深,在那個年代幾乎人人都會幾段。
在那個年代全國上下,不管是單位年會還是個人聚會,都會有“八大樣板戲”的曲目,尤其是一些經典唱段,被傳唱眾多。
就比如《智鬥》,在《人民的名義》的電視劇中還引用了這一段,反貪局局長侯亮平在參加聚會時還跟朋友合作了唱了《沙家浜》,《智鬥》這一選段。
但是對於京劇的節奏進行了加快,使得樣板戲更加的輕快,更加的活潑,讓聽的人更加的有代入感,使得很多年輕人都能夠接受與欣賞。“芳林新葉催陳葉”只有改變藝術的表達形式,才會得到新一代人的喜歡。
樣板戲還有出色的舞臺設計,舞臺效果非常好看。比如說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不僅僅是有中國戲曲元素,還加入了歐洲的芭蕾舞元素,在創作上大膽使用色彩,紅色娘子軍身穿軍長,再加上跳躍芭蕾舞步,還有色彩鮮豔的紅旗,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時有很多外國藝術家,來到中國參觀,在看到八大樣板戲之後,雖然在意識形態上、語言上不理解。
但是他們從藝術的角度上都非常肯定八大樣板戲的藝術性,八大樣板戲帶給他們非常強的藝術感染力。國畫大師吳冠中曾經說:“藝術到了高峰時是相通的。”
我們現在的很多大導演,都經歷過那個年代,比如現在著名的大導演張藝謀,他的風格就受到樣板戲極大的影響。在張藝謀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著類似於樣板戲的表現形勢。
就比如張藝謀的《英雄》裡有大量的紅色元素就與《紅色娘子軍》裡“祖國江山一片紅”非常像,再比如《十面埋伏》都有大量的集體舞,與大膽的色彩運用,與八大樣板戲中的《紅色娘子軍》幾乎如出一轍。
樣板戲對於傳統戲劇的唱腔改造也非常多,比如說在《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的唱腔是老生唱腔,但是楊子榮在身上使用的是武生身段,武活特別多。在這方面樣板戲做了很多的突破,對於更好地塑造人物,又前進了一大步。
再比如《紅燈記》中李鐵梅的唱腔是花旦的唱法,但是裡邊還融入了小生的唱腔,在臺步上也進行重新設計,使人物體現更加立體。突破了很多京劇原有的侷限。
《智取威虎山》裡,童祥苓的一段打虎上山,借用的是芭蕾舞裡的舞臺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只有不斷融合才能使得藝術更加的強盛不衰。
三、取材於真實事件再加上國家的推動中國古代的戲曲大多取材於流傳下來的歷史故事,大多反映的都是王侯將相,大家族,大貴族的事蹟,很少有描寫普通百姓的作品。
人民群眾的聲音在長久的歷史長河中不被重視,這也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缺憾,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群眾終於翻身做主人,人民群眾的聲音不斷被受到更多的重視。
樣板戲很多都取決於民間,它們講述的是老百姓的故事。很多故事題材來自於革命中真實的歷史故事,讓受眾感到戲曲與老百姓的距離更親近,與生活更親近,所以八大樣板戲更加能夠傳播與推廣。
魯迅曾經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華文明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極多獨特而燦爛的文化,中國文明的源遠流長的歷史,能夠給我們現在帶來極大地營養。
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社會進入到了一個藝術的轉變時期,需要有更加先進的文化帶動全民族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
當時參與八大樣板戲製作的有很多都是戲曲界的名家,還有很多著名的作家,就比如當時著名的劇作家“符阿甲”就參與了《紅燈記》的創作,一部樣板戲往往集結了很多優秀大家的心血,所以八大樣板戲能夠流傳至今也就毫不為怪了。
小結草木百年新雨露,車書萬里舊河山。八大樣板戲在古老的戲曲藝術的基礎上進行突破與改造,增添了很多的新元素,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新時代的需要。使得中國的戲劇藝術“老樹發新芽”,不但發揚了民族藝術,還繼續傳承了民族傳統。
八大樣板戲在那個年代給當時的中國人帶來了豐富的精神享受與文化體驗,發展了中國文化的精髓,產生了新型的藝術形式。
再加上眾多的文化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把文化與藝術推到了藝術的高峰,使得八大樣板戲的藝術成就相對於在那個年代之後藝術作品,“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至今都無法被超越。
參考文獻:《實話實說紅舞臺》、《百戲千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