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老子的思想之善與“愚民”之惡

傳統認知中,老子有許多標籤,既有正面的,比如“兵家(毛主席)”,“中國第一哲學家(胡適)”,“世界精神孕育者(赫伯特.曼紐什)”、“太上老君(民間)”,還有一個最著名的標籤“老子天下第一”等;也有中性和反面的,比如:“隱君子(司馬遷)”,“權謀家(朱熹)”,出乎老子意外的是,他揭示世界運動變化規律的哲學專用術語“反動”,也成了他的著名標籤。

帛書《老子》中的“無名萬物之母也”

強漢盛唐時期都曾以老子思想作為基本治國之策,但更多的時候,老子是被批評的,匪夷所思的是,每當老子被批判最嚴重的時候,都是老子思想被吸收消化最多的時候,比如漢武帝、董仲舒時期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儒術”裡面雜糅最多的就是老子的天道思想。

宋明理學昌盛時期,“二程”和朱熹對老子批評最多,程頤說老子思想前後矛盾,形同冰火。朱熹更說老子“老氏貪生”,玩陰謀、耍手段,是權謀家,“為其學者多流於術數,如申韓之徒皆是也”,盡是愚民之意。朱熹雖然“闢老”最猛,但是也是引進老子思想最多的儒者。他深研老子20多載,在《朱子語類》裡,他還就如何學習利用“老氏”思想進行專題討論。

《朱子語類·老氏》

但是“理學”的根基之一便是老子的道家思想,所不同的是,不論是漢代的儒學,還是兩宋時期的理學,其“天”之論都是人格化的“天”,而非老子哲學中的自然天。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打孔家店”成為最著名的反對舊道德的標誌性口號。然而,魯迅提出警告:孔子只是一個教師,“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後人常把這句話作為對道教的肯定,是誤解)”,運動的矛頭直指道教(道家)。

范文瀾更直接,他在《中國通史簡編·周代文化》裡說:他主張愚民政策,“老子比孔子更反動”。

事實上,認為老子主張“愚民政策”的,歷代不乏人物。那麼,老子的“反動”表現在哪裡?

范文瀾對老子的批評

老子主張“使民無知無慾”

老子的“反動”倒退和狠毒表現在他的諸如“天地不仁”、“小國寡民”、“使民無知無慾”、“不上賢”、“不敢為天下先”等主張裡,而最為世人所詬病的是他義正辭嚴地主張“無知無慾”。其他問題暫且不談,今天轉討論“無知無慾”。但是,老子為什麼要主張把民眾培養成“無知無慾”的“愚昧”群體?請看《道德經》原文: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三種解讀法,第一種:讀出了愚民教主

老子說得很清楚,他就是要讓民眾“無知無慾”,這是理學家們讀出來的用意。這不排除“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學派之爭的故意曲解。但是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難道不是嗎?

河上公《道德經章句》

第二種,勉強讀出了老子的表層思想

用比較溫和、中立的觀點,可以解釋為:不推崇賢能之士,使人民不爭名奪位;不以奇珍異寶為貴重之物,使人民不做偷盜的壞事;不炫耀可貪的事物,使人民不產生邪惡、動亂的念頭。因此,有道的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要淨化人民的心靈,滿足人民的溫飽,減損人民爭名奪利的心志,強健人民的體魄。要常使人民沒有偽詐的心志,沒有爭名奪利的慾念。使那些智巧之人也不敢肆意妄為。以無為的態度去處理政事,就沒有治理不好的事。

還有一種解讀法:帛書解讀法。請看原文:

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使民無知無慾,使夫不敢。弗為而己,則無不治

帛書與傳世本不同之處已加粗,從中看出《道德經》改動的痕跡,我們重點探討一下“使民無知無慾,使夫不敢。弗為而己,則無不治”這句話,老子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康熙的“無為”寫錯了

上一篇文章裡,我們探討了老子關於“無”和“有”的哲學概念,即“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是說“無”使用來描述、定義萬物初始萌生的那種狀態和情境,這是一種積極探索事物初始萌生狀態的科學思想和實踐方法,跟“什麼也不幹”沒有任何關係。

且“無”和“無”在古代是兩個根本不同的字,前文已介紹,不再贅述。

既然“無”已定義為“事物初始萌生”的狀態,而不是什麼也沒有,那麼“無知無慾”就是關於“無”的“知”和“欲”,“恆使民無知無慾無知”就是永遠讓民眾保持一種探尋事物源頭,找出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知識,以及掌握這種知識的強烈願望。

老子不是反對有“欲”。他說的很清楚:“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無慾”、“有欲”是體道、得道的途徑和方法,是一個既對立又統一的整體,老子反對將二者分割開來,他怎麼可以只言“有欲”而疏忽了“無慾”呢?要不然真的像想程頤所說的自相矛盾、“情同冰火”了。那便不是老子了。

帛書《老子》影印件

老子思想中散發著“慈”“柔”“守母”“食母”等光輝思想,他說“我恆有三寶:一曰慈,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三寶”中的第一“寶”便是“慈”,“夫慈,故能勇”。“慈”是對待萬物的平等友好態度,是“勇”的前提,由此看出老子不反對“勇”但是必須建立在“慈”的基礎上。這樣的“勇”的主要體現則是尊道貴德不妄為。

因此,積極探尋事物初始狀態下的作為,才是老子“無為”的真諦:不因“妄”而干涉事物的自行發展軌跡,這是老子通天徹地,把宇宙執行規律應用到社會治理和人生修養而開出的一劑救世良方,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科學的實踐方法,是治國之法寶,用兵之秘籍,修身之妙要,恰好是“愚民”“反智”“倒退”的對立面。

“使夫不敢。弗為而己,則無不治”,其正確理解跟《道德經》意思不盡相同。老子的意思是很明顯,要讓民眾懂得“不敢”妄為,這是“弗為”而已,即有約束的作為。如此,就可以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不敢不等於不為,而是有條件地“為”。“弗”有“不”的意思,但不等於“不”,《說文》:弗,矯也。甲骨文字形是,中間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因此它的原意是矯正、有約束。“弗為”就是約束下的“為”,不敢輕舉妄動,強作亂為。《道德經》把“弗”改稱“不”,是避諱漢孝昭皇帝劉弗陵的名字,但也把老子思想給改變了。

恆使民無知無慾也

帛本《老子》的歷史貢獻

帛書內容涉及戰國至西漢初期政治、軍事、思想、文化及科學等各方面,歷史價值及學術價值十分重要,尤其是《老子》的面世,與傳世本《道德經》相比,具有極為超越的先進性和顛覆性,對於後人重新認識老子及其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甲乙本帛書《老子》本身就是互證,證明了《老子》在漢初並非流行一個版本,其中一個可能是當時的通行本,另一個是謄抄於另一個母本的“複製件”,只是由於墓主的難以取捨,故兩種版本一同殉葬,這至少能證明它們雖然不是原著,但與原著《老子》有著血親關係。

從帛本《老子》跟傳世本《道德經》的比較來看,原著涉及範圍更廣,除了《道德經》的所有內容外,還有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巨大科學成就,以及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的鮮明主題,正因為《老子》在科學領域的重大成就,所以才被李約瑟稱為“科學的、民主的,在政治上是革命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主題也是完全相悖的。可惜這些在《道德經》中都不見了。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很多讀者認為帛書並不像我們所說的那麼重要和嚴謹,甚至不如《道德經》朗朗上口,言簡意賅。那是先入為主的緣故,就像習慣了淺顯易懂的《論語》的敘述習慣和行文風格,再來看《道德經》,會感到艱深晦澀,詰屈聱牙。從《道德經》轉到《老子》上,也會有一樣的感覺,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當然,若非要堅持《道德經》而不接受帛書,那隻能各隨其便了。

25
最新評論
  • 1 #
    經乃擺渡之舟,沉迷於文字,始終在河裡,何時到達彼岸。問心也許比留字走得更遠。
  • 2 #
    我倒認為,那漢墓出土的所謂《德道經》是偽書。何也?1、老子的《道德經》是何等的尊貴,那些道家弟子怎敢擅自更改?2、那些不同版本何來?因為《道德經》尊貴,不會輕易示人,但難免有關係的人能夠看到,但不可能長時間研讀,所以有的人憑記憶複寫而得偽經;3、是漢墓之書得自民間世俗,那時沒有印刷機,得到的反倒應是偽書。 那為無為,則無不治。應該是與:使夫智者不敢為,相連,意思是:那些心懷不軌的人不敢作壞事,因為他們想作卻作不成,所以天下能夠太平!那些亂說什麼:無為思想者,都是不明真理的亂譯。
  • 3 #
    文化的優劣在於輿論引領和倡導,在於民族覺醒與否,也在於國民思辨和接受,即國民性。
  • 4 #
    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己,則無不治矣。
  • 5 #
    盡信書不如無書。 通行本, 帛書本 ,楚簡本有必要都看看的。 有些是不能具象化理解的, 有一些反而不能太深刻去理解, 畢竟王弼是玄學家。 到了唐玄宗時期基本統一版本了, 好比現在的公知, 是要為某種目的發聲的
  • 6 #
    收藏,老師好的老子文章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魯迅:忠厚是無用的別名!有時候,越老實的人反而越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