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張輝著 《明式傢俱器型研究》
在傳統文化史上,中國數千年工藝品製作發展到頂峰的形式美,全部是以雕鍍繪飾、錯彩鏤金為標誌,從殷商青銅器到兩漢漆器,從唐代金銀器到明清瓷器概莫能外。即使是當代人,審美也應是多元而豐富的,只認同現代主義的簡約之作,也就沒法去看古代的建築和文物,沒法逛園林、聽崑曲.....
數百年風煙過後,尚存的明式傢俱遺物歷歷在目。但是,幾百年歷史隧道中木作工藝、雕刻工藝和相關匠人生活如何,文獻記載幾乎是一張白紙,後人無從知曉。畫家白石老人因為畫名留有一部自傳,其間隻言片語,有助理解百年前的木匠和雕花匠,也有助於對傢俱圖案雕刻的進一步理解。白石老人這樣說:
我十五歲,.....父親託了人情,又找到了一位粗木作的木匠,名叫齊長齡,領我去拜師。這位齊師傅,也是我們遠房的本家。.....記得那年秋天我跟著齊師傅做完工回來,在鄉里的田塍上,遠遠地看見對面過來三個人,肩上有的背了木箱,有的揹著很堅實的粗布大口袋,箱裡袋裡裝的,也都是些斧鋸鑽鑿這一類的傢伙,一看就知道是木匠,當然是我們的同行了,我並不在意。想不到走到近身,我的齊師傅垂下了雙手,側著身體,站在旁邊,滿面堆著笑意,問他們好。他們三個人,卻倨傲得很,略微地點了一點頭,愛理不理的搭訕著:“從哪裡來?”齊師傅很恭敬地答道:“剛給人家做了幾件粗糙傢俱回來。”交談了不多幾句話,他們頭也不回地走了。齊師傅等他們走遠,才拉著我往前走。我覺得很詫異,問道:“我們是木匠,他們也木匠,師傅為什麼要這樣恭敬?”齊師傅拉長了臉說:“小孩子不懂得規矩!我們是大器作,做的是粗活,他們是小器作,做的是細活。他們能做精緻小巧的東西,還會雕花,這種手藝,不是聰明人,一輩子也學不成的,我們大器作的人,怎敢和他們並起並坐呢?"我聽了,心裡很不服氣,我想:“他們能學,難道我就學不成!”因此,我就決心要去學小器作了。
此後,“由父親打聽得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領個徒弟。這是好機會,託人去說,一說就成功了”。於是齊白石辭了齊師傅,到周師傅那邊去學手藝了。“我十九歲。照我們小器作的行規,學徒期是三年零一節,我因為在學徒期中,生了一場大病,耽誤了不少日子,所以到十九歲的下半年,才滿期出師。”
由此雕花匠與一般工匠的區別,可以多少體會出光素傢俱與雕飾傢俱的不同。古典傢俱時代,沒有簡約主義的語境,傢俱上出現圖案雕刻,尤其是明式傢俱那種精緻的、有意味的觀念符號和圖案,會怎麼平添氣象、提升品質?可能今人難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