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中有淚光,乞盼中有驕傲,見到這表情,你會想起色衰的美女,或者遲暮的英雄。
《瀟湘晨報20歲:為平凡立傳,為時代發聲》在媒體圈子悄悄流傳,這是一篇能夠“被銘記”、理應“被傳揚”的美文,可是,它註定不會被傳揚,因為人們已經戴上耳機,步履匆忙。
當年南方週末的新年獻詞被傳揚,人們奔走相告熱淚盈眶,被一種莫名的情緒所感動,並且產生拯救世界的衝動。想一想,那才是芳華啊!
“讓無力者有力,讓有力者前行”是南方週末的宣言,“為平凡立傳,為時代發聲”是瀟湘晨報的理想,從內容到形式,二者並無優劣之分,可前者創造了一種文體,後者卻顯得如此矯情,只因它們出生的時間不同而已。讀書人的話,大都矯情,還有比“橫渠四句”更矯情的嗎?只是時間久了,聽得多了,我們都信。
從一疊到一張,我的老父親見證了晨報“榮耀與掙扎並存的二十年”。父親告誡我的資訊來自他自費訂閱的晨報,隨著報紙一張張減少,父親對我的叮囑也一天天減少。82歲的父親真的老了!感謝晨報,突然讓我在時光的隧道里追溯到了父親20年的蒼老軌跡,時間本空洞無物,瑣碎的故事才是時光隧道里一盞盞燈。
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裡的時光,而是時光中的生活。
還有什麼比這更傷感的呢?你什麼也沒做錯,你只是老了。美女色衰,英雄遲暮啊,我彷彿看見坐在村子裡的一位老婦人,手搭涼棚,渾濁的眼睛好奇地打量著路過的年輕人,誰曾記得她美麗過?
30年前,鄉下人招待客人的方法是,泡上一杯茶,然後一起看電視。20年前,長沙人見面" 早餐吃了嗎?晨報讀了嗎?"。今天,夫妻睡覺背對背,各自刷手機。無需宏大敘事,這些樸素的事實已經描述完了晨報的一生。
或許我們還記得1992年那個春天,記得2002年的第一場雪,可我們是否記得“破三鐵”(國企改革)的BZ歷史?是否記得房地產的盛宴時刻?當年志在“為史書作注作疏”晨報人,今天,已經為自己寫下的“因為我們,就是他們”做了最好的註釋,而最佳的註釋應該倒過來:“因為他們,就是我們”。
那些感嘆30年來失去一次次致富機會的人們,惋惜的不是自己沒有努力,而是沒有“順勢而為”。時代拋棄了你,而你渾然不覺,你上錯了車,或者你根本沒有上車,等到人家抵達終點的時候你才明白真相,你只想狠狠抽自己一個耳光。
於是,“選擇比努力重要”開始流行,併成為人生站臺上準備上車的人們的一個新焦慮:上,還是不上?這是一個問題。
可是,順勢而為,只是一種智慧,知其不可而為之,才有一種價值。或許還有人嘲笑諸葛亮北伐中原,姜維鏖戰西北,還有人惋惜譚嗣同“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但是,倘若項羽過江東,則至今無霸王。
如果一直在砥礪奮進,是否終究會被磨礪光滑?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你要順勢而動,重整行裝,我在祝福萬千,禮輕情重。讓過去過去,讓開始開始,只願你從綠皮火車換成了高鐵,前行的方向不變,只願你心中的火焰從不熄滅,新聞的理想依舊明亮。
如果你忘記了吶喊,就請含淚微笑。如果你淚流滿面,就請眺望遠方。如果遠方不知在何方,就請回望故鄉。如果還有如果,我願與你有個約定:20年後論滄桑。
原諒我幼稚的祝願,因為我心中有火,眼中有淚。
附:
瀟湘晨報20歲:為平凡立傳,為時代發聲
二十年前的春天,驚蟄初過,萬物萌動。湖南湘江畔,一份報紙橫空出世,其銷量迅速冠絕三湘大地,人們相見都會互道一聲 " 早餐吃了嗎?晨報讀了嗎?"
那份新鮮、熱切和期盼,在整個城市湧動,幾與春色爭輝。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從那時起,瀟湘晨報承擔起記錄這個偉大時代榮光城市的使命。
二十年,足夠使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成長為身強力壯的青年。從學會一點點觸控這個世界開始,越參與其中,熱愛就越深刻。
從加入 WTO 到 " 一帶一路 "、從汶川地震到玉樹地震、從北京奧運會到上海世博會、從神舟三號到嫦娥五號、從非典到新冠肺炎疫情、從提出精準扶貧到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 每一個成就,我們歡欣鼓舞;每一次災難,我們共同祈禱。多年後,他們仍會因為今天的記錄被銘記、被傳揚。
因為感恩,我們記錄下了湖湘大地的變遷,讓這片生養之地的面貌更為清晰。若無法探知過去,則無法理解現在。時間既沖刷了過去的一切,也成就了現在的一切。湘江水的源頭在哪裡?生養我們的土地上,曾發生過怎樣的故事?是什麼塑造了湖南人的語言、飲食,以及骨子裡的血性?這裡的每座山、每條河流,都有漫長的故事要訴說;這裡的每條街、每條巷,都承載一代又一代人的悲歡。因為記錄,我們更懂得與人為善、與自然和諧相處。
因為共情,我們記錄下了渺小個體內心世界的洶湧,讓不被看見的被看見,不被聽見的被聽見。生命平凡,但自有他的喜怒哀樂;而他的喜怒哀樂,被這個世界影響,也影響這個世界。時代大潮中,我們只能選擇滾滾向前。於是,一個人的命運,就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在大事件中關注個人,在個人命運中反襯時代。所以,為平凡立傳,為時代發聲。
我們發聲,因為我們,就是他們。如果吶喊能帶來正義,我們無法沉默不語;如果關注能擦去眼淚,我們無法掩面不顧;如果讚美能收穫如錦繁花,我們願意奔走相告。
這二十年,也是傳播技術日新月異的二十年,媒體環境、傳播主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唯有與時俱進,方能求生得存。我們順勢而動,求新求變。正是深根於心的民本信念,支撐我們走過榮耀與掙扎並存的二十年。
我們已經重整行裝,我們再次踏上征程。我們會給逝去的歲月留下驪歌,更會給未來吹響衝鋒號。還會有三十年、四十年 …… 那將是新的成就、榮耀和輝煌。這是一個約定,乃至永遠。
當聽到黃鶯在枝頭鳴叫,當看到桃紅李白無言綻放,下自成蹊,這是春天來了,那樣的新鮮、熱切和期盼,和二十年前,別無二致。
對於春光,從未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