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春節定個義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古老的節日。
狹義的春節就是正月初一。廣義一點,就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稱為春節期間。更推廣一點,那就是季節上的春季。也就是春天裡的三個月,共六節:
孟春有立春、雨水。
仲春有驚蟄、春分。
季春有清明、穀雨。
這三個月便是一個季節,春季。
《史記》的《曆書》裡有:
昔自在古,歷建正作於孟春。於時冰泮發蟄,百草奮興,秭鳺先滜。
秭鳺
[zǐ fū]
釋義
鳥名,即子規。 今通稱杜鵑。
這個時期的景象:冰雪消融、百草發芽、杜鵑鳥啼鳴,自然的春天,欣欣向榮。然而自然的景象卻和社會關係密不可分。
春節起源於上古堯舜時代確立了東南西北,它們分別對應著春夏秋冬,最早出現於《尚書》的《堯典》。但是,這還沒見說春天最重要,真正確定春季最重要、春節最重要的是被後世傳為美談的堯舜禪讓。
在古代,將春節稱為:改歲、元日、元旦,“元旦”沿用的時間最長,一直到近代史都叫“元旦”。自從中國採取公曆制,公曆中有了“元旦”,於是將舊稱的“元旦”改為“春節”。
堯是一位偉大的帝王,部落聯盟酋長,在他的朝廷裡,他感覺到人才雖然多,但還是不足以做為他的繼承人,於是先問了朝廷裡的四嶽——四方諸侯之長,他們都表示不能勝任帝王之職。大夥便推薦了舜。
關於舜的故事四嶽推薦了舜,舜的父親是個盲人,母親是後媽,後媽心思歪,不正,弟弟還很囂張跋扈,舜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裡,竟然還能安分守己,和他們和睦相處。
舜的弟弟叫象,象一心想害死舜,就安排舜到地窯做事,自己在上面填土,丟石頭,試圖弄死舜後以便搶佔家當。結果舜下地窖後,發現地下有一束光,便跟著光亮走,躲過了此劫。舜過了一段時間回到了家,結果發現弟弟在分家。舜沒有勃然大怒,就當沒發生過什麼事一樣,和弟弟和平共處。
堯瞭解了情況,又對舜進行了考察:把自己的兩個女兒許配給舜,看看舜有沒有治家的本領,再看看他有沒有治國理政的本領,考察的結果非常滿意。於是,堯“退居二線”讓舜輔佐治理天下,權力都交給了舜,讓舜提拔重用了一批人才,結果舜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
二十八後,堯正式退位,冊封舜為自己的繼承人,日子選在:正月初一二十八年後,堯把舜和朝廷百官帶到自己的祖廟,是為文廟,文祖廟,就在這裡,堯舉行了非常隆重的禪讓儀式,正式冊封舜為自己的繼承人,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
這樣的一個日子對於天下的百姓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而此後過了幾年,堯去世了,舜同樣選擇了“正月初一”做為自己即位的日子。
正月元日,舜格於文廟。
舜在堯的文祖廟裡宣佈正式擔任首領的位置,開啟宮門,讓天下百姓知道朝廷執政的方式,透明度很高。舜治理天下期間,滿朝官員相互推薦,彼此謙讓,和睦共處。
等到舜老了,大夥要確定一個接班人,大夥都推薦大禹,舜先是派他去治理水患,大禹不負眾望,立了大功。舜禪讓位置給大禹時,採取的依然是堯禪讓時的那個日子,即正月初一。這一天,舜同樣舉行了隆重的禪讓儀式。
於是正月初一被越來越多的百姓認定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從此,每年的正月初一便成了我們現在過的春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