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新年伊始,河南春晚節目《唐宮夜宴》、中央電視臺新推節目《典籍裡的中國》都實實在在火了一把,並帶動了新一股文化熱潮。“因為讓傳統文化‘活起來’了,所以在觀眾中‘火起來’了。”在勢如破竹的出圈現象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傳統文化的融合創新,大眾對於文化的熱情與需求,以及經典國學的傳承與文化自信的傳播。
今年春節,一檔來自河南衛視春晚裡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成功“出圈”,截至目前,該臺晚會的主要節目登上微博熱搜30餘條,整體關注度高達20億,其中#河南春晚舞蹈唐宮夜宴#的話題就有2.1億閱讀,#河南春晚#話題高達6.3億閱讀……名不見經傳的河南電視臺成為今年春節的最大贏家。
在舞蹈《唐宮夜宴》中,參加夜宴的唐朝少女圓潤可愛,她們時而梳妝打扮,時而嬉笑打鬧,時而在古畫中穿梭行走,節目將大唐盛世的錦繡繁華展現得淋漓盡致。正如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所說,這個節目真正做到了讓陳列在博物館展櫃中的文物“活”起來,讓樂舞俑、樂舞圖跳起來、唱起來,把文物背後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懷和藝術神韻真真切切傳遞給了觀眾,並滋養著觀眾的精神世界。這就是它能“火出圈”的最大原因吧。
“博物館裡的唐俑動啦!”這是很多網友看完《唐宮夜宴》後,最直觀的驚喜反應。隨著這檔節目在網路上刷屏,迅速出圈,也喚起了不少網友對博物館的熱情。據驢媽媽旅遊網釋出《2021春節就地過年出遊盤點報告》顯示,河南省博物院的搜尋熱度在這個春節假期同比超過了500%。百度關鍵詞搜尋指數顯示,《唐宮夜宴》播出後,河南博物院熱度一舉反超“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甚至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平均搜尋指數基本持平。
《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哪吒之魔童降世》《長安十二時辰》……
影視、綜藝讓傳統文化更加“年輕化”“現代化”
文藝作品向來是時代的風向標,近年來,一批以文物、古建築、古詩詞為首的文化類綜藝層出不窮。講述“大國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讀中華文化基因密碼的央視綜藝《國家寶藏》已做到第三季,獲得持續好評;北京衛視的《上新了·故宮》,則讓觀眾有機會深入故宮未曾開發的區域一探究竟;《中國詩詞大會》讓觀眾再次見識到古代詩歌的魅力······
而影視領域,“新國潮”也正在加速滲透,國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一人之下》的風靡,就是傳統文化新解讀的娛樂轉變表象之一。《長安十二時辰》參考了博物館珍貴館藏以及民間收藏的文物資料等,巧妙融入了古法造紙和打鐵花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禧宮略》將服飾文化、刺繡、絨花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的淋漓盡致;《鬢邊不是海棠紅》則藉由多場經典的京劇和崑曲唱段,讓年輕觀眾更好的瞭解國粹······
李子柒學習蜀繡
5G、AR……新技術+短影片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唐宮夜宴》的驚豔,離不開技術的支撐。整場舞蹈運用了5G+AR的技術,讓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結合,將歌舞放進了博物館場景,製造出一種“博物館奇妙夜”的感覺。多場景變換和舞美設計等舞臺創新,以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數字“黑科技”,讓古今對話成為可能,讓“戲劇+影視化”的表現方法有了物質基礎,也讓時空的穿透力變得真實可感。
《典籍裡的中國》則綜合運用了環幕投屏、實時跟蹤等新科技手段,輔以舞臺分割槽的形式,實現古今讀書人的跨時空相見。“沉浸式戲劇演繹方式的代入感真的很強”“當撒貝南帶著倪大紅飾演的伏生來到現代時空時,我彷彿真的和先賢對話,產生思想碰撞了”……網友們說道。這種將書中文字視覺化,典籍精華故事化,達到視覺、情感衝擊直觀化的表現形式,可以說是妙不可言。
另外,短影片和社交平臺等傳播領域的新技術也推動著傳統文化以更快的速度、更強的力度迅速傳播並維持熱度,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影片平臺正在成為助力傳統文化復興的新興渠道。
在抖音上,書畫、傳統工藝、戲曲、武術、民樂等多種形態的文化表達重返中國人的日常交流。抖音平臺上累計播放量過億的傳統文化相關話題超過10個,涉及戲曲、國畫、皮影、民樂、詩詞等多個門類。其中京劇話題“我‘變臉’比翻書還快”相關影片播放量接近60億,話題#我要笑出“國粹範”#,總播放量將近26億, #誰說國畫不抖音#的話題吸引超過7萬名使用者參與國畫創作、總播放量超過17億。
與此同時,快手憑藉音樂優勢正在構建國風音樂的新生態陣地。在大眾觀念中仍然屬於小眾圈層的國風音樂,在快手上已經不再是小眾文化。隨著快手使用者量的增加與平臺生態的不斷完善,在快手上聚集了越來越多原生態、獨立多元的國風文化傳承人。此外,快手也透過開創“記錄身邊的傳統文化”的專題欄目,聚集了從武術、戲劇、工藝,到賽龍舟等五花八門的傳統文化技藝。這些傳統技藝的傳承人透過短影片平臺獲得更高關注度,同時也讓使用者欣賞到了精彩絕倫的傳統民間藝術。
快手國風音樂會
年輕人正在成為創造性發展傳統文化的主角
在這熱鬧背後蘊含的是經典國學的傳承與文化自信的傳播
B站是國內領先的年輕人潮流文化娛樂社群,這裡所呈現出來的文化景觀,往往具有指標價值。B站董事長陳睿在一次演講中透露,從2012到2017年間,“國風興趣圈層“覆蓋人數在B站增長了20倍以上。據B站的使用者統計資料顯示,他們的使用者中80%以上是28歲以下、以90後和00後為主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喜愛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並且在以自己的方式創造性地發展傳統文化。
“古風”“傳統文化”“民樂”“中國舞”等標籤的影片投稿量增長尤為突出,越來越多的國風愛好者在這裡相聚,親身傳達自身對於國風的理解和認知,弘揚傳統文化。
當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不再曲高和寡,反而成為年輕人追逐的潮流,在這熱鬧背後蘊含的是經典國學的傳承與文化自信的傳播。青年是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在傳統文化振興中青年力量是不容忽視的,我們應該珍視年輕群體對傳統文化的熱忱。
傳統文化不是藏在博物館裡,也不該束之高閣,而應以更炫的方式走進生活,走近大眾。只有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真正深入人心,才能不斷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堅定全民的文化自信,共築文化大國、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