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理應如此,但居然不是這樣”的事情時,應該想到其中必有緣故才對。
「曾仕強每日箴言」
|全文共2700字,深度閱讀需9分鐘,受益終生|
宇宙間的變化,只有一個道理:一陰一陽之謂道。
有看得見的現象,便有看不見的勢力。
當年朱子說得好:宇宙間一切事物,只有“道理”是真實的。其餘萬事萬物,都是顛倒而迷妄。每一時刻,都可能變化、毀滅。
正如《三國》裡的所有人物、事蹟,都已經成為過去。但是它所揭示的道理,卻永遠存在。
真正讀懂《三國》,對於世道人心和做人做事,大有助益。
可有些道理,不經開示,很難讀懂,即使讀過,也是白讀了。
今天,我們選取了一個場景,一起來看一下不一樣的三國智慧。
01
三國情景故事:不打不相識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紛爭,併入於秦。秦滅之後,楚漢紛爭,又併入於漢。
漢和帝繼位後,利用宦官勢力一舉擊垮了竇太后與大將軍竇建,拉開了東漢末年宦官干政的序幕。
其後數十年間,宦官弄權,爭鬥愈烈,皇位更替頻繁,朝政日益衰敗。地方豪強橫徵暴斂,加上連年天災,致使平民百姓在飢餓與死亡線上掙扎。
當時鉅鹿郡有一人名叫張角,引導眾多貧苦百姓高舉義旗,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發起了其勢甚猛的黃巾起義。
幽州太守劉焉響應號召平叛,在城門外貼出了募兵的告示,引來許多人紛紛駐足觀看。
其中,有三人氣宇不凡,一喚劉備,一喚關羽,一喚張飛。
關羽見榜文不動聲色,劉備卻慨然長嘆,張飛見狀,厲責其不為國出力,何故長嘆,劉備不答,長嘆一聲便走開了。
再看另一個場景,集市中,有人在肉攤前要買肉,賣肉的乃張飛的家僕,不肯出售。
關羽上前好言相勸,誰知那家僕反刁難說他家主人交待了,肉在旁邊的井裡,井上有一大石磨,誰能挪開便能盡取井中肉。
關羽不屑一顧,衣袖一捲,一聲大呵便將石磨舉過了頭。他將肉分與眾人,又將之前買肉人的錢灑在了地上,分給了百姓。
關羽因為看不慣張飛賣肉的架子太大,挺身為大家抱不平。引起張飛的好奇,想要試試關羽的本事。
劉備熱心勸架,終於不打不相識,三人“義”氣相投,結為異姓兄弟。
一紙募兵榜文,把原來不認識的劉備、關羽和張飛,聚集在一起。果真有緣千里來相會。
02
為什麼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句話如果只是被當做口頭禪一樣傳來傳去,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同時,如果一個人沒有一統天下的概念,也很難體會為什麼要這樣講。
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成為泱泱大國,其實跟《三國演義》開頭的這句話有很大的關係。
中國人統一的觀念,我是從一個英國人口中聽到的。
他說你們中國幸好有位秦始皇,讓你們很早就有統一的概念,所以你們的國家才會這麼大。
歐美人的觀念是分大於合的,認為分比合重要,所以他們的國家都比較小。
有時碰到來中國的西方人,問他是哪個國家的,他說是希臘,並且邊說邊比劃:一個很小很小的國家。
而我們中國人剛好相反,我們一直抱持合大於分的觀念,就連家庭都要比西方大很多,所以我們的國家也必然是一個大國。
03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什麼意思
我們古人把皇帝稱作天子,可見“天”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的代名詞。
“蒼天已死”的意思是說當時的朝廷已經衰敗,不能替百姓謀求安定的生活了。
“黃天當立”則是說既然“蒼天已死”,當朝不行,那就應該重新開創一個新的時代,也就是黃巾軍所倡導的“黃天”。
每六十年為一個甲子,這是我們中國人計算時間的單位。
傳說每逢甲子年都不利於當權者,所以黃巾軍選在甲子年起義。
希望藉助這個時機能一舉推翻當朝,建立一個使百姓安居樂業的社會,從而實現“天下大吉”。
中國人做事情喜歡講究名正言順。
黃巾軍要起義,必須要有一個正當的理由和號召天下人的說法,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援。
而有那麼多人響應黃巾起義,說明這幾句口號的確引起了百姓的共鳴。
04
同樣是看募兵告示,為什麼劉備關羽張飛的反應那麼不同?
同樣是在看募兵告示,其中覺得自己最了不起的就是張飛。
他並不瞭解劉備,也不知道關羽,甚至連自己都看不懂,卻還洋洋得意地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
看到劉備嘆氣他就責備道:你嘆氣又有何用?大丈夫當投軍報國才是。
雖然他並沒有惡意,但是講出這樣魯莽的話,說難聽一點,就是因為他沒見過什麼世面,還比較單純幼稚,所以大家後來都叫他莽張飛。
關羽就不一樣了,當時他一個人流浪在外,家也回不去,前途一片渺茫,即使是想去投軍,也不知道人家會不會要。於是看完告示也沒有什麼表情。
可見,每個人的處境不同,對同一件事情也會有不一樣的表現,不能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別人。
而劉備就更不一樣了,他胸懷大志,可是都二十八歲了,還一點著落都沒有。
看到朝廷在募兵,他會想自己去還是不去呢?去會怎麼樣,不去又如何?世道如此混亂,可為什麼不見有人出來重整乾坤呢?
劉備有這樣的願望,可自己又無能為力,所以只好在那裡感慨嘆息。
三個人站在募兵告示前,心思各不相同。劉備從大局著眼,關羽只想到自己,而張飛卻老要干預別人。
大家從他們現在的表現就可以知道,他們三個人境界不同,未來的發展也會不一樣。
由表入裡,看問題才會更深入一些。
05
屠夫不賣肉是什麼道理?關羽把肉分給大家不要錢,又是什麼道理?
天底下哪有屠夫不賣肉的,可張飛卻偏不賣,足見他並不是一般的屠夫。
靠賣肉維持生計的人當然會規規矩矩地賣肉,但張飛家裡有錢,根本就不靠這肉鋪養家餬口。
他是把肉藏於井內,等待英雄豪傑的到來。
若是碰到意氣相投的有緣人,大家就比試比試武功,談論談論未來,然後再開懷暢飲一番,這才是他看重的事情,也是變相的“掛羊頭賣狗肉”。
當我們看到“理應如此,但居然不是這樣”的事情時,應該想到其中必有緣故才對。
而關羽雖然以賣綠豆為生,但他並沒有把贏來的肉據為己有,這才是他的難得之處。
要是他在眾人的叫好聲中舉起石磨,然後拿起豬肉就說自己要回家了,所有人都會很失望,那他還不如不去替人出頭的好。
所以,一個人既然準備要表現給大家看,那就要一切為公。既然為公,就不能自己把豬肉,拿回去。
關羽做得很漂亮,他連一塊肉都不要,全都分給了窮人,有錢人買肉的錢,他也一把撒出去,分文不留。
換作一般人,可能會說肉我先切一塊,大家分其餘的,別人買肉的錢也放進自己的口袋。
這樣就顯得太小氣了,原先的動機也就被醜化了。
僅僅是“不打不相識”,一個簡單的場景裡面就蘊含著這麼多門道。
很多讀過《三國》的人,只把它當成故事來讀,我們看他的舉止言行,和沒有看過《三國》幾乎一模一樣,完全沒有不同。
因為這些人並沒有抓住要領,沒有得到好處,簡直是浪費。
我們讀《三國》,至少可以獲得三大好處:深入瞭解人生的真相,奮力提升人生的價值,更深一層體會“義”的可貴。
所以,我們讀《三國》,如果不能提高自己的人品,促進家人的品德修養,就等於白讀。
品字三個口,表示眾人都這樣說。不要自己誇口,要大家眾口一致,認為我們的品德修養良好,才算數。
讀《三國》的用處,要在這裡表現出來。
本文策劃:賈歐本文內容:曾教授著述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