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南方有句老話,

“食過春筍,方知春之味”,

竹筍一年四季都有,

可唯獨春天的筍味脆爽、清冽回甘,不可取代。

在古代也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

李商隱曾寫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

黃庭堅曾寫

“竹筍才生黃犢角,蕨芽初長小兒拳。”

“試尋野菜炊香飯,便是江南二月天。

杜甫曾寫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行人。”

“會續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臨安天目山的春筍,便是讓我念念不忘,因早春打雷即出筍,當地人又稱之為“雷筍”,早在1996年,臨安就被評為“中國竹子之鄉”,幾千年便有《詩經》所吟 “其簌維何,及筍及蒲”,而現今臨安境有70多萬畝的竹林相當於1/6的全市面積,可以說竹子之於臨安,好比熊貓之於中國那般。

天目山海拔1000米以上,平均氣溫14℃,天目山的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10萬餘個,被稱為最適宜竹生長的地方,充沛的雨水滋養泥土下的生靈,在加上優質的沙壤黃土和清冽的山泉讓雷筍的口感比別處更加鮮嫩爽脆。

時節鮮味,大自然的饋贈

大自然創造了極鮮之物,便不會任人予取予求,自第一聲春雷響徹天空,這一道美味便進入倒計時,許多食客紛紛恰到此時只為尋找這人間“鮮”味。

天矇矇亮,我和山農們走了很長的山路來到竹林,沿路的小溪清澈見底,越往山裡走空氣越發清新,但要在偌大的竹林中到找到剛冒頭的竹筍,靠的是好眼力,更是幾十年積累起來的經驗,山農告訴我只有完整的筍才能保證品相和品質,所以每次掘土都要小心翼翼,把筍挖出後再將土填回,這樣才能防止竹根受損,讓春筍生生不息,看來想要嚐到這口鮮,著實不容易~

炒燉燜蒸,皆成臻味

在竹林遍佈的江南,每年春天,春筍都要在餐桌上唱一回主角。剛挖出來的雷筍,把殼剝除後露出潔白如玉的筍尖,筍肉更是被層層包裹。冰清玉潔,甘甜脆嫩,出肉率高達70%。豐滿肥碩的筍身,讓人口水直流。

炒一盤油燜筍,

濃油赤醬包裹,明明沒有加入一點葷腥

,卻能吃出肉的口感,

一道菜就能配一碗米飯。

又或者一道醬肉蒸春筍

用春筍削弱醬肉的油膩,

用醬肉增添味道層次感。

鹹香又清爽,十分誘人。

當季一隻筍,賽過一支參

是由於天目山雷筍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雷筍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含有18種不同成分的氨基酸,其所含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氨基酸等,都是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經常食用更有養肝明目、清熱化痰的作用。

出門在外,學些新菜式犒勞自己,與家人一起,邊用這鮮筍構築家的美味記憶,夢江南,吃春天,為了美食和愛不可辜負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至樸至極之:若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