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金人張世積有詩云:“畫橋虹臥汴河渠,兩岸風煙天下無。……誰識當年圖畫日,萬家簾幕翠煙中。”說的就是曾經在兩次大展中,引發萬人空巷的《清明上河圖》。

第一次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展覽中,數字科技加上動畫製作,結合聲光電技術,《清明上河圖》被成功“啟用”。此世博版的《清明上河圖》長128米,高6.5米,比原版放大了30倍,需要12臺電影級的投影儀同時工作。整個活動畫面以4分鐘為一個週期,盡展北宋盛世風情。

世博會版《清明上河圖》現場

館外的排隊長龍,館內的接踵摩肩的場景大家應該都記憶猶新。儘管我沒有這次展覽的資料,但從世博會結束後,《清明上河圖》移師香港展出時的資料來看,700萬人口的港島,60萬張門票6天一掃而空,可以想象受熱捧的程度。

世博會版《清明上河圖》現場

但是,這次的上海世博會展覽也留下了一個遺憾——觀眾沒有一睹《清明上河圖》的真跡。《清明上河圖》之所以沒有出現在上海世博會,就是因為距離上次展出沒有“休息”夠三年。所謂“紙壽千年”,這幅宋畫到現在已經差不多接近千年了。而展覽總會帶來損耗,必須在每次展出之後讓它們充分休息得以“延年益壽”。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區域性

五年後,第二次大展來了,這個遺憾才得以彌補。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0週年,其中的重量級展覽——“石渠寶笈特展”,創造了“故宮跑”這個新詞彙。觀眾跑步進故宮,排上6小時的隊伍,只為一睹《清明上河圖》的“盛世風采”。

那麼,《清明上河圖》究竟是一幅怎樣的“國寶”畫作呢?它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一級國寶。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北宋城市經濟的寫照。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榮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有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文化的特徵。

畫上的人物,包括士、工、農、商、官家、掃地僧、甘蔗男、油膩大叔,應有盡有,個個都是網紅。畫有多少人呢?說來你別不信,連數數這個小學一年級的功課竟沒有人能做好,眾說紛紜,大相徑庭。其實,從藝術欣賞角度看,《清明上河圖》畫了多少人,真心無關緊要。不過有興趣的朋友去找一張《清明上河圖》的複製品,反覆求證一下上面有多少人、多少樹,也不失為對張擇端致敬的一種消閒娛樂。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區域性

這兩次展覽的盛況我都不惜艱辛地親身經歷了,為什麼啊?為了那份惦記和緣分。原來,對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我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過深深的敬意,而且比上述大展的時間還早十幾年呢。

2000年,在西湖博覽會那場歷史性的盛會上,我特別創作了一幅長達4米銅壁畫,題為《臨安勝蹟圖》。它是一幅以南宋京城杭州盛世繁華為題材的一幅民俗畫。同樣,《臨安勝蹟圖》也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與張擇端以汴京上河清明節慶為題材的北宋民俗畫有“同曲異工”之美。注意了,是“同曲異工”之美。

(請將手機向右旋轉觀賞更佳)

我與創作團隊沉浸在歷史的故紙堆中,參閱了大量反映南宋杭州風貌的古畫、圖片、文獻,力求歷史的真實感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畫面透過一幕幕的場景連線而成,排布覆雜多變而又秩序井然,令人目不暇接。你可以在這幅作品純粹質樸的市井氣息中,體會到南宋京城的經濟、文化和生活的風貌。你可以像“汴河尋古”一樣,尋找到杭州清河坊御河、天街的人文百態,以及被稱為“朝天門”的鼓樓,和鼓樓廣場上的雜耍,還可以遠眺遠處西湖北麓吳越王建的保叔塔倩影,還有鳳凰山簡樸而不失威嚴的南宋皇宮及八卦田。你也可以數數有多少人、多少樹,當作穿越到南宋,在畫中“耍子兒”一下吧。

“細窮毫髮夥千萬,直與造化爭雕鐫”,為了更好地表現“臨安勝蹟”這一主題,壁畫借鑑石雕的陰刻、陽刻及西洋銅版畫的表現手法。除了對畫面進行分層次蝕刻、氧化著色外,我還運用現代科技創造選擇電鍍法新工藝,將主體畫面區域性鎏金、鎏銀。整幅壁畫由高貴的金色、閃亮的銀色及溫馨的紅銅色組成,這三種貴金屬的純淨色澤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古穆、典雅、珍美、精緻的氣質,給人一種文化、歷史、藝術上強有力的美的震撼。這一新工藝我命之為“紫金刻銅雕”工藝,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在西博會工藝精品展上,觀眾紛紛在作品前留影,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女士等評委給予了高度評價,說這是件“史詩般”的藝術品,授予了本屆博覽會金獎。

1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人們習慣以自己的視角為五嶽排序,五嶽按高度順序怎麼排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