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古詩詞,千百年來傳唱至今並不簡單!它們就像老酒,歲月積澱下,越陳越醇厚。不過這也為廣大歷史專家帶來了一些困擾,比如如今琅琅上口的詩詞,很可能與作者最初的原始版兩相對比是存在一定出入的。
比如說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千古名句實際上我們目前所採用的是明代流傳的版本!而宋代版本的《靜夜思》,第一句乃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靜夜思
再如,李白之後有一位大詩人白居易,當年所做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首詩沒聽過的人應該不多,小學生若是背錯了一個字,估計要被老師一頓狠批。沒記錯的話,小學一直學的就是這四句,題目就一個字,《草》,背錯罰抄一百遍,你碰個人,出第一句,後幾句對方一定脫口而出,可以說這首詩那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白居易
老師教的時候一定聲情並茂地說過:此詩透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二句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傳誦千古。
但其實,您一定不曉得的是,跟《靜夜思》一樣,不管是跟白居易同一時期的唐代唐代文人張固當年編訂的《幽閒鼓吹》一文,還是幾百年後南宋文人胡仔以及後世明代文人唐汝詢編寫的針對唐詩的書中,這首詩的前兩句都出奇的一致,皆為: “咸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那什麼時候改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的呢?
答案很可能是在清代,因為追溯到最早的文字便是清末進士孫洙當年編纂的《唐詩三百首》,這首離別時詩是突然由“咸陽原上草”改為了“離離原上草”!但具體是不是孫進士改的,不清楚,可是這兩個字改得非常好!
離離原上草
其實首句“離離”二字,也曾令不少文史專家傷腦筋。讓我們再來看看這首詩:“離離” 在古詩中是形容,青草茂盛的樣子 。比如,詩經中的名篇《國風.黍離》中最有名的一段: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這段詩的大意是: 稻米茂盛結起了果實,但想起故鄉的我卻滿滿的憂愁。 自《詩經》後, “離離” 這種《詩經》中常用的起興手法開始十分流行,並且一直被後代文人所沿用。唐代李賢的 “瓜熟子離離” ,清代黃遵憲的“門前兩行樹,離離到天際” 等等,都是沿用了這種起興的手法。
“咸陽原上草”到“離離原上草” ,別看只有兩字之差,意境層次上雲泥之別。離離,原本在古詩中就是用是形容 青草茂盛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云: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這段詩的大意是:那黍子一行行長勢茂密,高粱苗兒也在長大。走上舊地腳步緩慢,心裡只有憂傷。
《國風.黍離》
所以,將“咸陽”這樣一個地名用“離離”來代替,一下子就把青草茂盛的樣子變得十分傳神;但,這還不是本期節目的重點,重點是這一首伴隨我們啟蒙的這首著名唐詩,很多朋友可能還不知道仍並非白居易的原詩風貌,而是直接將原版“腰斬”後的“刪減版”。怎話怎講?白居易當年十六歲參加科舉考試所創作的這首詩,首先詩名咱們學的是極度縮略版的,說全了應該是《賦得古原草送別》,原詩也不是四句,而是八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所以,前頭說,改的妙啊,“離離”二字又與末句“萋萋滿別情中”的“萋萋”首尾呼應,整首詩讀來非常順口且靈動!可謂畫龍點睛!我想,即使原作者白居易本人讀罷,也會對後人所改讚不絕口!我們簡單翻譯一下,一望無際的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幹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豔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其實,這首詩厲害就厲害在這裡,即使刪了後四句,不管是理解起來還是朗誦起來都沒有什麼突兀的地方換言之渾然天成!
咔,一刀!格律詩變為五言絕句,對仗很工整,非常適合普通大眾尤其是當年的小學生們理解,描述生命之頑強不息,很正能量!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
《賦得古原草送別》插圖
若是將後四段加上,又是“翠”、又是“荒”、又是“萋”的,課文裡面會顯得太高深,孩子們恐怕還一時理解不了離別的悽苦,更重要的是難度大為增加,還記得上小學就被老師罰抄了一百五十遍,要是再加後四句,得,還想不想讓我回家暗示吃飯啦!?
轉音訊、洗稿,剽竊者請自重,發現後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