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為了女兒能夠接觸到更多的知識,陪著女兒一同背了幾首唐詩。無意中讀到了詩經中的《關睢》。於是,女兒問,這裡講的是什麼東西?沒辦法,上網查檢視,結果發現了詩經之美。於是就買了一本詩經,與女兒一同學習。
女兒的學習任務有些重,或者是我們的時間真的很少。她只學了三篇,而我繼續將詩經讀了下去。
還是出於為女兒的能夠涉獵更多的知識,於是想出了讀書筆記這種辦法。於是每天記錄自己所讀到的詩經,記錄其中所講的意思,慢慢發現,女兒可能不是能夠讀懂,原來詩經所講的東西實在太雜,而後人的譯作又實在是在繁複。大多關於政治的東西在裡邊,或者是古時的生活方式,小孩子太難以接受,而我也一直希望把這些東西寫得儘可能的簡單。可是隨著詩經越讀越多,越讀越深,我所能理解的東西也就越來越深。
應該是非常感謝網路,它為我提供了更多可以參考的答案,或者說是一種比較明確的方向。我在網上看到了更多關於詩經的解釋,同時也給我帶來了更多的煩惱,就像我在每篇裡都會講的那樣,詩經產生於距今三千多年前,而我們現在真的無法去還原作者當時的想法,也不知道那是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詩句,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是在這些隻言片語中猜測其中的種,有時竟是那樣的蒼白無力,因為,有時我們也難以想象當時是怎麼樣的社會形態。
所以,在此做一個小節,紀念我堅持閱讀了詩經中十五國風中的前三個,雖然還是沒有讀完,不過我相信有一天我會將它讀完,我也不知道我的理解與原作者的本意相差多遠,不過我也不是很重視,我所看重的是我眼中的詩經,我心中的詩經,我對於詩經的理解,以及我對於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理解,當然,更多的是我對於先民的崇拜。
好小好小的時候,就聽過詩經,也能說出詩經中的幾句經典,可是,時隔多年,終於有機會,有勇氣,或者說是有幸可以讀完全本詩經,對於我個人來講,我是欣喜的,我內心是愉悅的,等我讀完,我想我會把這些筆記收集起來,然後去一篇篇地與我的女兒分享,讓她體會一下做為父親的贈禮,因為父親曾經是那麼的認真,為她,為自己做了如此多的筆記,雖然,她可能不會感動,但我想她一定會從中得到一些什麼,那麼,我的付出可能也就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