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堂上古史讀玉:給大家分享最高畫質的高古玉器圖片,並加上自己的研究心得,是釋出這一型別文章的初衷。網上好多圖片來歷不明,是不適合用來學習文物鑑定知識的。真知堂發表的文章配圖,除了特別註明的外,都是館藏文物真品的版權圖片,高畫質難得,值得大家收藏起來慢慢研究。圖為四川金沙遺址博物館“玉匯金沙”夏商高古玉器展覽的圖片,這批玉器中有很多非常接近於夏代的玉器。第一件名為有領玉璧,孔的邊緣有一圈凸起,一般認為是商代出現的新器型。
夏朝是否存在?這個問題目前應該已經不用再解讀了。關鍵點不是它存在不存在,而是它以什麼面目存在?何種型別的文物,可以作為夏朝文物的典型器物?
由於夏代還處於銅石並用時代,此時期出土的青銅器普遍較少而且形制單薄,可以認為,夏代青銅器尚處於初級階段,夏晚期的青銅文明,極有可能是商湯一族更為先進。因此,研究夏代文物,玉器才是突破方向。圖為玉戈區域性。
真知堂上古史讀玉:夏朝玉器到底是什麼樣的呢?陝西榆林地區,曾經出土了大批所謂的大刀和牙璋型別的玉器。據專家統計,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榆林地區,回收了最少1500件當地出土的此類玉器,後來都被作為玉材製作仿古玉器用以出口換取外匯。
今天的神木石峁遺址,被考古人員發現為距今4300年到夏商時期的古國都城,則極有可能跟夏朝或者夏代方國有關係。《尚書》中所謂“禹賜玄圭,告闕成功”的玄圭,極有可能就是今天所說的牙璋。圖為牙璋型別的玉戈。
從金沙博物館展出的這批夏商玉器來看,夏代,玉器應該尚未採用從新疆地區輸入的和田玉,而全部都是地方玉料。
這些地方玉料,古籍有記載的有河南南陽玉,藍田玉,崑崙玉,禺氏玉等。藍田玉暖日生煙,《漢書》 《地理志》講美玉產自京北藍田山,後人於是把藍田玉視為陝西藍田。但今天地質工作者發現,陝西附近產一種蛇紋石質地的玉石,和遼寧岫巖所產的是同一類礦物。這件玉琮應該是商代晚期的。質地不詳,屬於地方玉。
真知堂上古史讀玉:蛇紋石質地玉石,硬度僅為4度左右,而軟玉類礦物硬度一般在6-6.5度左右。在新石器時代,玉首先是工具材料,硬度最關鍵。所以,哪怕磨製這些玉器非常困難,古人也不厭其煩地尋找這種高硬度的玉石(角閃石中的透閃石礦物)來磨製玉器。所以,古籍中的藍田玉應該不是這種蛇紋石礦物。圖為青玉質地的玉鉞,這種帶有扉牙的器型一般多見於夏代和更早的龍山文化時期。商周時期越來越少。
古籍中有的南陽玉,指的是河南南陽盆地特產的一種礦物。又稱獨山玉。它是一種蝕變斜長巖。礦物型別和緬甸所產的翡翠類似。拋光後有玻璃光,多數不透明,少數微透明,顏色比較雜,純色的少。而新疆軟玉屬於透閃石,陽起石類礦物,質地比較純淨。拋光後,新疆和田玉有油脂光澤,基本上也不透明、顏色比較純。所以,除了極少數戰國到漢代玉器拋光後有玻璃光外,和田玉的光澤都是油脂光,和南陽玉有明顯區別。圖為玉璇璣。
真知堂上古史讀玉:崑崙玉材質比較好,和新疆和田玉非常接近,也屬於透閃石性質的軟玉。
屈原《離騷》中有“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句子。李斯《諫逐客書》中記載:“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史記·趙世家》記有“若秦軍斬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於燕,代馬胡犬不東下,崑山之玉不出,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
崑崙玉也見於古詩。唐人有“孤光碧潭月,一片崑崙玉”的詩句。現代人認為,以崑崙山為界,崑崙山以東為崑崙玉,以北為和田玉。這麼看的話,所謂崑崙玉和今天所說的青海料可能是一種型別的礦物。
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齊家文化是龍山文化之後,商文化之前的甘肅青海地區文化,它是夏朝文化的一個側面。齊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就是後世所謂的崑崙玉。
真知堂上古 史 讀玉:由於產地不同,可能和新疆和田地區所產的略有區別。不過這個在商代之前,應該是差別不大的。研究表明,崑崙玉可能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管子》一書中所說的禺氏之玉。
《管子》一書中記載了禺氏之玉。“至於堯舜之王,所以化海內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貴江漢之珠。”而山西臨汾龍山文化陶寺遺址確實出土了玉器,這些玉器可能就是所謂的禺氏之玉,玉材來自山西之北。“玉出於禺氏之旁山”,
“玉出於禺氏,金起於汝漢,珠起於赤野”。
真知堂上古史讀玉:禺 氏 之玉,可能和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的大月氏國有關。崑崙山產玉,但《管子》中明確把禺氏之玉和崑崙之玉分開表述,可見這應該是兩個不同的玉材產地。“禺氏不朝,請以白璧為幣乎?崑崙之虛不朝,請以璆琳、琅玕為幣乎?”(《管子》)
近年來有研究者提出所謂的布丁石玉的說法,把甘肅所產的馬鬃山玉,馬銜山玉,三危山玉等透閃石類材質歸為一類。布丁石”主要見於陝晉龍山時代玉器(以延安蘆山峁,神木新華、石峁,興縣碧村、臨汾下靳、襄汾陶寺、芮城坡頭遺址出土玉器為代表)。也就是說,以神木石峁玉器為代表的榆林地區古玉,都屬於來自甘肅的這種所謂布丁石玉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進行深入研究。
真知堂上古史讀玉:大家感興趣的是四川本地出土的這批玉器材料,據學者研究極有可能來自汶川地區。但從金沙遺址展出的這批五顏六色的沁色來看,這種玉的材質可能並不是透閃石質地。《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闐,其山多玉石,採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漢武帝之後,中國內地人才搞明白真玉的產地在新疆于闐,也就是今天的和田地區。
總而言之,商代之前的夏朝玉器,採用的玉材基本上可能以崑崙玉和禺氏玉為主,今人所謂的布丁石或許也是當時使用的玉材之一。甘肅,青海比新疆更靠近中國內地,堯舜禹和夏朝時期的中國玉器,極有可能並未採用新疆和田玉,而是用的甘肅,青海所產的透閃石玉。
按照這個思路去尋找夏代玉器,距離發現夏朝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