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篇文章中,我們對《矛盾論》的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三部分內容進行了淺顯的分析,並得出了一些結論:要用唯物辯證的方法去認識世界、認識矛盾;矛盾是普遍地存在於一切事物的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事物的矛盾是包含著特殊之處的,這些不同構成了一個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本質。同時讓我們明白了一些道理:要用唯物、運動、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客觀、理性地對待生活中處處存在的矛盾,透過分析認清矛盾的本質,從而採取最佳的處理辦法。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認識矛盾的第四個特點:主要與次要。
《矛盾論》
在原書中,毛主席給出的標題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意思大概是一樣的。在上篇文章的結尾我們說了,生活中的事物,尤其是略微複雜的情況下,其所蘊含的矛盾是多方面、全方位、深層次的,而且會同時存在許多的矛盾。但這種難題的存在並不意味著複雜問題的矛盾毫無規律可循,毛主席總結出的一條就是: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矛盾論》
這次我就不擅作主張自己舉例子了,用毛主席在文中的原例,但稍加拓展引申。毛主席舉的第一個例子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這兩個矛盾著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實這個論斷在當今世界中,甚至在未來數百年的時間裡,都仍然具有指導意義。遠的不說,我們正面臨著的中美貿易戰,大家認為這是簡單的經濟矛盾嗎?並不是,本質上還是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社會主義制度中國與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資本主義美國之間的矛盾,再簡單點說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美國的有錢人想透過剝削永遠有錢下去,中國的窮人想透過努力把勞動應當得到的回報拿到手。
中美貿易戰
與此同時,在當今這個資本主義佔主流的社會中,也存在著一些次要矛盾,例如殘存的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泰國,仍然掌握實權的王室與國內的資本家之間早晚要有一個了結。例如自由資產階級和壟斷資產階級的矛盾,這個大家的感觸可能不深,因為生活中能被稱為“資產階級”的鳳毛麟角,月薪過萬、身家過億也只能用“中產、富豪”來形容而已,距離資本家還遠著呢,由於涉及名譽,我們用一個假設人物來說明,例如張三,透過做生意掙了幾千萬,然後又成了投資家,身價幾百億,他這個“自由”資本家就想入股沙特的石油公司,或者收購美國的科技軍工類的企業,結果不用說想必大家也能知道,肯定是被“壟斷”資產階級“嚴謹地”採用各種法律、規則給拒絕掉。這種情況用當今一個時髦的詞語來說,就是貿易保護主義——掙大錢的只能我幹,苦力你來。
貿易保護主義
認識到這個道理有什麼用呢?顯然用處是巨大的。因為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們才能因地制宜、因事施策、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例如鴉片戰爭爆發之後,我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時的主要矛盾是什麼?不是廣大人民與帝國主義的矛盾,而是廣大人民與腐朽落後的封建王朝制度之間的矛盾,認不清這個主要矛盾,所做的各種嘗試就必定失敗:李鴻章、張之洞等依賴於朝廷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改革失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依賴於皇帝的的變法失敗,只殺洋人、不反清廷的義和團運動失敗。而認識到這個主要矛盾的孫中山,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口號,一場辛亥革命就把封建皇室送進了歷史的垃圾桶,中國的革命事業才被打開了局面。
辛亥革命
離我們生活較近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如今這項重大決策已經進行了四十餘年,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而在一開始可不是這樣,人們為了它是“姓資”還是“姓社”吵破了頭,不少思想保守的幹部根本不敢放開手腳幹。為什麼?根本原因是這些人沒有意識到我們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並不是廣大人民與資本家之間的矛盾,而是廣大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物質生活都得不到滿足與國家的生產力遲遲不能發展之間的矛盾。飯都吃不飽了還談什麼階級鬥爭?與資產階級鬥爭也要吃飽了才能有力氣啊。所以,該政策的制定無疑是正確的、必要的。
改革開放
時間發展到今天,情況又不一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才必須要進行產業升級,發展生產力,大力進行扶貧事業,採用各種手段進行更加合理的利益分配,使全體人民都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簡單來說,蛋糕已經有了,而且很大,但怎麼分是當今的頭等大事,如果分得不公平,那就要出大問題。共同致富的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一個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