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做鄰居,是什麼感覺?
以前人們常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其實不止雞犬能昇天,凡是周圍能扯得上關係的熟人、朋友、鄰居,都沾光。
自從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家鄉儼然成了當地的文化景觀、旅遊熱門,每到五一、十一長假,車輛擁堵、遊人如織。
連莫言曾經住過的五間破房子,都成了遊人們爭相參觀的景點,不僅吸引了國內的遊客,連外國的遊客也不遠萬里來看一眼。
“我實在想象不到他們能在這裡看到什麼。儘管我想象不到他們能在這裡看到什麼,但是我也經常帶著一些遠道而來的貴賓去參觀,並且煞有介事地為他們解說,當然我也可以不來,但總是來。”
這是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八年後,推出的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中的片段,莫言依舊是那個會講故事的人,這次的故事發生在他的夢想起源地,也就是他的家鄉山東高密東北鄉。
作為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其實伴隨著獲獎而來的,是讀者更高的期待和無形的壓力。很多人說莫言的寫作已經達到了人生的頂峰,再也難以超越,但我覺得,這部小說一如既往地精彩。
《晚熟的人》小說裡的人物,似乎都和莫言有著或深或淺的聯絡,他們的生活也因為莫言的得獎,而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化,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自稱“晚熟”的蔣二。
蔣二曾是莫言的鄰居,小時候的蔣二以魯鈍著稱,腦子不開竅、老師見他就頭疼。
長大後的蔣二也是旁人眼中的“傻子”,常幹一些不靠譜的事,比如挽著褲腿把腳丫子伸到流水裡釣魚。
因為“傻”,蔣二從來沒有交過什麼農業稅、提流稅之類的錢,也因為“傻”,村裡的人似乎從來沒有正眼瞧過他。
但莫言成了諾獎得主,蔣二竟突然開了竅。
他先是在莫言家的破房子旁邊擺攤,賣莫言的書、賣當地土特產、賣剪紙、泥塑、草鞋------跟莫言有關的周邊都成了蔣二的致富法寶。
接著乾脆低價買下莫言家隔壁的廢棄窪地,蓋了五間大房子,擴充攤位,租給商販,這下蔣二成了“包租公”,據說還要娶個二房太太。
如今的蔣二,成立文化公司,一躍成了身份尊貴的“蔣總”。連莫言都困惑了,過去那麼多年,看來蔣二不是真傻,而是裝傻啊!可蔣二卻覺得,他不是裝傻,而是“晚熟”。
“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當別人心機用盡漸入頹境時,我們恰好靈魂開竅,過耳不忘、過目成誦、昏眼變明、禿頭生毛。”
說得跟真的一樣!
在蔣二看來,這就是“早熟”與“晚熟”的區別,而他自己,剛好就是“晚熟”的典型。
蔣二覺得莫言也是“晚熟的人”,年輕時顯不出多能耐,年紀大了反而越來越出名,還拿了個諾貝爾文學獎,帶著一眾相親走上了致富之路。
可莫言卻覺得自己像個傻瓜一樣,多年以後才看清真相。
所謂的“擂臺賽”,其實也是蔣二藉助莫言的名氣、衍生出來的旅遊專案。
如果只是單純的旅遊助興也就罷了,但蔣二偏要將“擂臺賽”與國仇家恨聯絡在一起,讓武術民粹變成了工具,煽動著人們的情緒,讓人看得既搞笑又心酸。
沉浸其中的莫言直到最後一刻才發現,比起這些“晚熟的人”,自己真的太晚熟了!
時隔八年,《晚熟的人》這本小說,依舊延續了莫言之前的語言風格,幽默、犀利、暗諷、淋漓盡致,所有的人物和情節在莫言的筆下都生動無比,讓人不知不覺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