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這是“感動中國人物”給季羨林的頒獎詞。
"學界泰斗"、"國學大師"、"國寶",這是世人眼中的季羨林。
但季羨林並不願意被"封神"。
他說:"桂冠一摘,還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山大情結:蒙學於此
("母校山東大學今年一百歲了。但是,我成為山大的校友卻已經有七十五年了,是校齡的四分之三。"這是季羨林先生在祝賀山東大學百年校慶寫下的文字)
季羨林,1911年8月生於山東清平(今臨清市)。
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併入私塾讀書。
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
12歲,考入正誼中學。
1926年,季羨林在正誼中學畢業,考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屬中學。
當時高中文科設在濟南北園白鶴莊,清流環繞,綠柳成蔭,風景絕佳。
教員水平甚高,可以說是極一時之選。
國文教師王崑玉,英文教師尤桐,史化老師祁蘊璞,倫理教師鞠思敏、完顏祥卿,都水平甚高。
季先生後來回憶說:我有意識地真正用功,是從這裡開始的。
山大附中的國文教師王崑玉,是一位對季羨林影響極大的老師。
有一次季羨林的作文寫好以後,得到了王崑玉老師的高度讚揚,批語是"亦簡勁,亦暢達"。
這對於季羨林來說是極大的鼓勵,他蘊藏已久的求知慾一發而不可收,在國文方面的天賦得以充分發揮。
在山東大學附中的第一學期,季羨林考試成績是甲等第一名,平均分數超過了95分,山東大學校長王壽彭答應要親筆寫一副對聯和扇面獎勵給他。
到1927年5月,季羨林連續兩個學期的甲等第一名地位已經確定,於是王壽彭兌現了自己的諾言,給這位16歲的少年題字。
王壽彭給季羨林題寫的對聯是:
才華舒展臨風錦
意氣昂藏出岫雲
題頭是:羨林老弟雅(察)。
王壽彭是前清狀元,他的書法是一般人求都求不到的,時人以得其片紙寸縑為榮,季羨林一下子得了兩件墨寶,當然是驚喜有加。
從此他更加有意識地努力學習,結果,在山東大學附中學習期間,季羨林兩年四個學期都保持了甲等第一名,成了名副其實的"四連冠"。
正因蒙學於此,季先生非常關心母校山東大學的發展,曾多次回母校進行學術訪問,並長期擔任山東大學《文史哲》雜誌顧問。
大師之交:如沐春風
(季羨林的人生際遇與很多大師們交結在一起。這些或師或友的舉足輕重的人物,影響了季羨林的一生)
陳寅恪、胡適、梁漱溟、馬寅初,是季羨林生平最敬仰的4位前輩。
陳寅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影響季羨林的人生態度;
胡適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影響季羨林的學術態度;
而梁漱溟影響季羨林的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
馬寅初影響季羨林的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1946年,35歲的季羨林從德國留學歸來。
陳寅恪先生將他力薦給北京大學校長鬍適、代校長傅斯年和文學院長湯用彤。
傅斯年告訴季羨林,按照規定,在國外拿到博士學位回國的人在北大隻能給副教授職稱。
一個星期後,湯用彤告訴季羨林,他已轉為正教授,北大還專門為他建立了東方語言文學系。
從此,季羨林再未離開過北大。
正是在這期間,季羨林和胡適有了密切的接觸,在季羨林眼裡,胡適以青年"暴得大名"、譽滿士林,為一時俊傑,故對胡適極為敬重。
季羨林的學問之道,也讓胡適對這個後學偏愛有加,直至晚年還曾評價說做學問應該像季羨林那樣。
季羨林後來回憶說,"我同適之先生,雖然學術輩分不同,社會地位懸殊,想來接觸是不會太多的。
但是,實際上卻不然,我們見面的機會非常多。我作為一個年輕的後輩,在他面前,決沒有什麼侷促之感,經常如坐春風中。"
1999年,季羨林以88歲高齡訪問臺灣,專程前往南港拜謁胡適的陵墓。
他在《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中說,"我現在站在適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後,悲從中來,心內思潮洶湧,如驚濤駭浪,眼淚自然流出。此時,我的心情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且行且思:大愛光華
(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顆慈善、平和的愛心來構建和諧,這對人對己,都將大有好處)
九十歲之後,季先生向世人送上了《季羨林談人生》。
季先生開篇便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裡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仔細思索:你為什麼活著?
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老處在被動和糊里糊塗之中,應該有所作為。
季先生認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懂得如何尋找自我,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許不平凡些。
只有這樣,才能肩負起對社會、對他人、對子孫後代的責任,才能像個"人樣"地活出生活質量來。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虛懷若谷、謙虛做人的態度。
儘管人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
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麼圓圓滿滿,最重要的是採取一個怎樣的生活態度。
季先生一再強調要處理好人與大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己的"三個關係",深層昭示了一個生活真理:這世界不屬於哪一個人,甚至也不僅僅專為人類所備。
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顆慈善、平和的愛心來構建和諧,這對人對己,都將大有好處。
"夜裡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抓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
季羨林先生在他90歲的生日時,回到了家鄉山東臨清。
作為世界上極少數精通梵巴語、吐火羅語的學者之一,他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雖然大半生都生活在外面的世界,但在內心深處,季先生對親人、對家鄉永遠保留著一份揮之不去的眷戀。
季先生對母親更是懷有深切的思念,6歲離別母親,8年後回家,母親已離開人世,竟無緣相見。
在一篇散文中他引用"子欲孝而親不在",表達了纏繞自己終生的齧心之痛。
而對家鄉,季羨林也曾深情地回憶說:"早年我考上清華,家庭很困難,清平縣(當時臨清稱清平)每年給考上大學的學生補助150元錢,沒有那150元,我很難上完清華,對家鄉我永遠心存感激。"
遺憾的是,這個學貫中西的遊子最終也沒能回過幾次家鄉,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熱愛的學問。
雖然是一代鴻儒,才情蓋世, 95歲高齡的季先生,依然堅決請辭"國學大師"、"學術界泰斗"、"國寶"三頂桂冠,執拗地不想帶著"虛名"離開這個世界。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這就是季先生的遺世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