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把筆無定法,要使虛且寬。”這句被不講究執筆的人當作擋箭牌的名言,出自宋代集大書法家、文學家、畫家、美食家為一身的全才式藝術巨匠蘇東坡的《論書》。

因為他的學生黃庭堅在《跋東坡論筆》中說,“東坡不善雙鉤懸腕,故書家亦不伏於此”。有人便依據這些話,判斷蘇東坡執筆用三指單苞,用筆全用偏鋒。明代的董其昌也聽說過這些傳聞,並說:“坡公書多偃筆,亦是一病。”

蘇東坡

不但用筆被人質疑,結字也讓人詬病,證據又是他的學生黃庭堅。因為,黃庭堅說蘇東坡的字如石壓蛤蟆。石壓蛤蟆源自王羲之的《筆勢論十二章·節制章第十》,“不宜傷長,長則似死蛇掛樹(腰肢無力);不宜傷短,短則似踏死蛤蟆(言其闊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歟!”

人們也是納悶,“用筆結字都不濟”的蘇東坡,他的《寒食詩帖》怎麼就排在十大行書的第三名了呢?

蘇軾寒食詩帖

《寒食詩帖》是蘇東坡自撰的詩作,那年是他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他觸景生情,遣興抒懷做了兩首五言律詩,這帖正是書錄此詩。

排在第一位的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排第二的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我們知道《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遣興製作。四十七歲那年,與賢人逸士於蘭亭雅聚,曲水流觴,大家對酒當歌,吟詩作賦。有人將這些詩作整理編撰成冊,請王羲之書寫序言。

馮承素 蘭亭序區域性

此時的王羲之,酒至酣醉,興致盎然,才思雋永,揮斥方遒,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序文言簡意賅,透過描寫環境的清雅、雅集的歡暢,來反襯曲終人散“不知老之將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悲涼。字與書與意三合而一,內容和形質和用筆互相襯托。所有的情感在點畫的提按頓挫之間流蕩,也在文辭雅句內徜徉。

王羲之的行書、草書作品頗多,件件都是神品。《蘭亭集序》之所以脫穎而出,就是因為此貼很自然地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是不可複製的神品。

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也是如此,用一種凝練沉痛的文辭、縱逸豪放的書寫,自然地展現出悲憤激昂的情感。他超出了書寫的範疇上升成為心意的投影,是“抒懷”的典型代表。如今那些說書法可以脫離文字的人,怎麼能夠形神皆滿?

《寒食詩帖》也是這樣的即興製作,滿紙皆是蘇軾的惆悵、憂鬱、無奈和蒼涼。黃庭堅題跋說:“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佛處稱尊也。”

蘇軾寒食帖區域性一

蘇東坡這首詩蒼勁沉鬱,包含了生活的悽苦和精神的孤寂,感人肺腑。跟詩仙太白的詩一個高度,甚至可以說李白也有不及之處。書法上兼有顏真卿、楊凝式、李建中筆意。這樣的作品假使東坡再寫一份,肯定是不能的。

說真的,如果不是蘇軾不善懸手,這幅作品排序還可以上升。不過不善雙鉤懸腕,並非不能中鋒用筆。董其昌很推崇蘇軾,見蘇軾的作品不下三十多幅,但他還是看得出蘇軾的中鋒用筆。其中在跋《赤壁賦》中寫了那句話,“坡公書多偃筆,亦是一病,此《赤壁賦》庶幾所謂欲透紙背者,乃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

蘇軾寒食帖區域性二

董其昌說了,聽說蘇軾用筆不能雙鉤懸腕,這也是一個大毛病。但是這幅《赤壁賦》或許就是傳說的力透紙背的。它全用正鋒,這就是蘇軾版的《蘭亭序》,每個點畫的收筆處都有米粒大小的墨珠。可惜,這不能用刻石來傳達。(董其昌做了刻本)

這些都說明蘇軾的用筆沒毛病,只是和時人不同罷了。至於黃庭堅說他的字如石壓蛤蟆,則並非嘲笑他的結字傷短。

黃庭堅跋蘇軾寒食帖

這是在《獨醒雜誌》中記載的,“東坡曰:‘魯直字雖清勁,而筆勢有時太瘦,幾如樹梢掛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輕論,然間覺褊淺,亦堪似石壓蛤蟆。’二公大笑,以為深中其病。”蘇軾調侃魯直瘦長,魯直調侃蘇軾褊淺,但都不用王羲之所說“死蛇掛樹、踏死蛤蟆”中的“死”。

故二公都有小病,然而小病又是各自的特點。黃庭堅的叫長槍大戟,蘇東坡的叫豐潤敦厚。蘇東坡的這幅《寒食帖》就是帶著憂怨的美婦,淺吟低笑處無不動人,這些都是其脫穎而出的原因所在。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賈平凹12年磨一劍,新書比《廢都》還露骨,說不定又要成為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