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驕傲自大令中華民族閉關鎖國,最終陷入危難
在1907年寫下的《文化偏至論》中,魯迅在開篇點明瞭擁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陷入危難的原因:屹然出中央而無校讎,則其益自尊大,寶自有而傲睨萬物,固人情所宜然,亦非甚背於理極者矣。魯迅分析了中國的文化史,發現從三皇五帝時期開始華夏文化就一直處於中心地位,即使曾有外來民族曾以武力短暫的征服過華夏,但它們的文明上也是遠遠比不過華夏文明輝煌燦爛。但也正因為曾經太過輝煌燦爛,使得國人將其他民族當成蠻夷,盲目自大,從而導致閉關鎖國。
魯迅敏銳地意識到了,危機不僅來源於外界,還來源於我們自身的驕傲。“洎元明時,雖有一二景教父師,以教理暨歷算質學於中國,而其道非盛”,早在元朝就有西方傳教士來到了中國,但未引起國人的重視。未注意到古希臘文明是情有可原的,因為“道路之艱,波濤之惡,交通梗塞,未能擇其善者以為師資”。但到了元明時期還未正視西方文明,只能說國人太過驕傲自大了。因為此時火藥已經隨著蒙古人西征帶到了歐洲,開始在此基礎上研製火槍及火炮。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藥法
等到了十八世紀中後期,當英國使團帶著最新的科技產品來訪華時以求通商時,乾隆卻下了一道聖旨說:“如果想要我們天朝的絲綢和陶瓷,我賞賜給你們就行,不用麻煩你們大老遠了跑過來了”。同時對於英國人不下跪,竟然得出了“洋人的膝蓋是直的,不會彎”的可笑結論。這不僅是乾隆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民族自豪感太強的問題,要不然滿朝文武為什麼就沒一個人站出來說句話?
二、崇洋媚外使文化喪失根本,我們應該自信地學其精華去其糟粕
跟同時期的其他有識之士一樣,魯迅也是極力推崇西方文化的,因為他知道想要使中華民族擺脫被殖民的命運,只有透過學習西方的“科學”與“民族”。但這並不意味著魯迅是一個西方中心論者,恰恰相反,他是完全站在中國的立場上審視西方文明的。
在《文化偏至論》中魯迅寫道:特其見於歐洲也,為不得已,且亦不可去,去孑與躄,斯失孑與躄之德,而留者為空無。不安受寶重之者奈何?顧橫被之不相系之中國而膜拜之,又寧見其有當也?魯迅發現歐洲文明已經呈現出了它病態的一面,物慾橫流拜金主義好比是殘疾的手腳附在西方的軀體上,但那是西方發展物質的必然產物,他們要是放棄的話就好比要斷掉手腳。
另一方面,西方的有學之士已經表現出了對西方文明的憂思。比如尼采在《查拉圖拉特斯如是說》中痛呼世人失去了信仰,大眾對於知識失去了開拓的勇氣,自己就好比一個被時代放逐的人。人家西方已經有人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如今國人還把西方的一切奉為圭臬豈不是非常可笑?
那麼該如何對待西方的文化呢?魯迅在日後給出了一個回答——拿來主義。此時國民政府出賣民族文化遺產以取悅西方,同時國內的一些飽學之士主張全盤接收西方文化,這使得魯迅內心無比悲憤。在《拿來主義》中,魯迅高呼: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在拿來主義中,魯迅著重談到了吸收西方文明的需要注意到的兩個問題:一是要經過挑選,要選擇真正適合我們的;二是要有底氣的去吸收西方文明,要站著去學習不要跪著,要說“拿來”而是說“求求你賞給我吧”。事實上歷史也驗證了魯迅這一拿來心理的重要性,就比如建國後蘇聯一直對我們國家進行援助,但卻在最艱難的三年饑荒時期停止了。拿來主義的核心,是為了民族強大,是一種自強心理!
再看如今我們這個時代,那些惡意貶低國家和民族的人,真的就是在跪著看待西方文化,還是跪久了站不起來那種。作為一箇中國人,為什麼不能站在為了國家富強的角度理性的指出存在的不足呢?為什麼就不能認識到中國有自身的悠久文明,不可能也沒必要走跟西方一樣的道路呢?為什麼就不能理直氣壯的對西方文化說一句“好的給我拿過來,不好的給我走一邊去”呢?
在中國歷史上最危難的時刻,魯迅先生不可能驕傲自大,但他也沒有崇洋媚外。魯迅先生的思想,值得我們這個時代每個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