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在小時候,接觸魯迅的作品,都感覺這是“天書”難以看懂,然而當我成年以後,卻發現魯迅的作品,簡直就是說出了我們的心聲。尤其是《故鄉》,裡邊寫到的,魯迅和閏土之間本來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但二十多年後再次見面,這種兄弟手足情誼,已經蕩然無存。到底是什麼原因,把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友誼磨滅掉呢?

01 生活在不同環境中,註定無法交集。

在第一次見到少年閏土的時候,魯迅是一個“富二代”,雖然衣食無憂,但生活在城裡的孩子,對於外界的事物,本能就有一種期待的心情。為什麼魯迅和閏土之間會這麼自來熟?因為孩子們都是天真無邪,有的只是好奇心。閏土為什麼願意跟魯迅毫無保留地分享他在農村的這些好玩的所見所聞呢,而年少的魯迅有願意聽呢?因為捕鳥、刺猹這些東西,是一個城裡的孩子從來沒經歷過的,因此懷著強烈的好奇心。

由此看來,孩子們的世界裡,只有新鮮感,沒有任何距離。我們不難想象,從另一個角度去想,作為一個城市人,要是去到鄉村生活,也許頭幾天會覺得很愉悅、體驗感很好,跟鄉村的農民們也會打成一片。但是,如果讓你長期在一個不是自己習慣的地方生活,長期面對著跟自己不熟悉的人群,這就未必是享受,而是煎熬

讓我們腦洞大開,大膽假設,如果閏土沒有離開周家,而是繼續跟魯迅一家人生活下去,他們倆之間的友情能夠長久下去嗎?未必!因為,成長的環境,就決定了他們倆之間並不是一路人。

02 生活在不同物質條件下,註定無法同路。

雖然魯迅後來家道中落,不得不出外謀生,但魯迅從骨子裡就有一種不服輸的志氣。毛主席曾經說過:“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絲毫沒有奴顏和媚骨。”儘管魯迅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貧窮黑暗時期,但這並沒有把他壓垮,他堅信學到的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在1921年搬家的時候,魯迅已經在北京穩定下來,每個月有固定的月薪,雖然不算大富大貴,但至少能夠穩定生存下去。

再看閏土,年少時跟隨著父親到周家做幫工,人到中年時,生活質量並沒有任何改善,反倒越來越難。正所謂“貧窮限制了想象力”,因為整個家族都是貧窮,有錢人的世界是怎麼樣的,閏土都一無所知,只要能管好自己溫飽,就已經知足了。

為什麼物質生活條件不同,會造就兩個人價值觀不一樣呢?如果你曾經有錢過,後來破產了,你是知道有錢人的世界是怎麼樣的,只要你有追求,總有一天你“滿血復活”;但如果你本來都是窮人,就會被格侷限定著,也許根本不可能往高的方向去想,更不要說努力了。

03 生活在不同文化層次及教育背景下,註定方向不一。

我們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得出來,魯迅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是在最嚴厲的私塾三味書屋進行的。正所謂“嚴師出高徒”,這注定了在起跑線上,魯迅的文化水平和閏土並不在一個層次上。再加上後來,魯迅到了南京求學,接著又到了日本學醫,這二十多年來,他的所見所聞跟閏土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反觀閏土,自從離開周家以後,都一直在自己的家鄉種田,姑且不說有沒有被壓迫、苛捐雜稅這類事情,但他的見識也就只有這麼多了。也許你會質疑說:“不對啊,兒時的閏土不也是懂挺多的嗎?”沒錯,但不要忘了,閏土所懂的東西,在他們農村那裡,也都是習以為常,沒什麼好稀奇的。但是,你讓閏土講野生動物的醫學知識,比如說如何給一隻狗看病,他未必能懂。

04 生活在不同精神追求背景下,註定無法成為朋友。

早在1907年的時候,魯迅已經發表過《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經典的著作,反覆強調“立人”的精神,發展個體精神。在1919年,寫出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更是對當下封建禮教制度批判和反抗。

在魯迅看來,閏土這種“崇拜偶像”的行為是可笑的;然而,他自己也是在“崇拜偶像”,只不過是閏土追求的是“苟且”,而魯迅追求的是“詩和遠方”。

在電影《後來的我們》一句經典的對白:“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但是卻沒有了我們。”在我們小時候,都盼望著早早長大,一起玩耍的朋友們,都渴望著快快長大,自己買好吃的、好玩的,還能一起玩耍。

出來工作以後,我們買得起好吃的、好玩的,經濟上也獨立了,但兒時玩伴再次相見,當年那個純真的我們,卻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只是油膩的自己。當年無話不談的朋友,如今只能小心翼翼地維護著這僅存的一點美好回憶。

年少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是少年,當我們被現實洗禮後,再來讀讀魯迅的作品,此時此刻才真正明白魯迅的智慧,我們深深感到魯迅這犀利的批判,直指我們人性的弱點。到現在看來,魯迅的話不但沒有過時,而且還能得到共鳴的。

當你的人生處於迷茫階段,對各種心靈雞湯有了免疫力,也不妨換一下“食材”,跟魯迅先生聊聊天,看看他的作品,能夠給你帶來什麼樣的人生建議?

《魯迅經典全集》推薦給你!

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鬼谷子: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具有這3個特徵,值得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