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昌興,和為貴兮。東方智慧,生華夏兮。”——摘自《和頌》(作者周澗)
儒家的核心優勢是“崇和向善”的道德力量。
有人認為儒家的核心理念是“禮”,因為儒家先祖孔子畢生都是在為“克己復禮”的願望奔走呼籲。
其實,孔子強調的“禮”只是“和”的行為表形,而“和”則是“禮”的內在根本。
孔子最為經典的論語之一,就是“禮之用,和為貴。”
所謂“禮”,是指社會和人倫的規則、規範和秩序,但這些都必須是建立在“和”的基礎上。
違和則無禮。棄和則喪義。毀和則好鬥。亂和則樹敵。
在中華文化中,“和”之義是包容、協調、融合。“和”若上善之水,百川匯流,聚合為滾滾向前的波濤大潮。“和”之義還是中正、守度、適宜。“和”如厚德之土,萬物共生,繁衍為欣欣向榮的斑斕世界。
在儒家的文化主張中,“和”是一種寬容:和而不同。“和”是一種祥瑞:家和萬事興。“和”是一種妙音: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和”是一種美韻:天地之道而美於和。天地之美莫大於和。“和”是一種力量:和衷共濟。“和”是一種情懷:協和萬邦。“和”是一種美好:天地人和。
中華國學,學說紛繁,經典無數,為何獨有儒家文化可成為世代沿襲的文化主流?
這是因為:三教悟世,獨有儒教大力宣揚入世。百家論道,獨有儒家激情推崇仁和。
儒家文化的核心主張“和”,是站在普羅大眾對“福祿壽”圓滿願望切身需求和傾力追求的基點上,道出最符合人性的處世守則。
從人倫道德的意義上講,“和”就是“仁”,而仁則是善的合義詞。
仁者無敵,善者至尊。
所以,儒家定義的“和”的仁善主張,對己而言可以修身,對親而言可以齊家,對邦而言可以治國,對世界而言可以平天下。
毋庸置疑,“和”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適價值觀。也是中華文化自信的根本基因。
可以預言,未來世界的主流文化中,中華文化的“和”之聲,一定會是不可或缺和舉世景仰的“人類文明好聲音”!
注:本文已收錄於作者專著《中華和牌創意研究》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