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明九縫皮弁 楊曉君 攝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之美,源遠流長;禮儀之邦,衣冠上國。而“衣冠”是文明的重要體現。華夏衣冠,即漢服,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總體系,又稱為華服。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連綿幾千年。今天要介紹的這件文物是華夏衣冠體系中首服的一種——皮弁。

皮弁多以皮革為冠衣,冠上有飾物。明九縫皮弁,出土于山東鄒城的明魯荒王陵,竹胎黑紗,縫壓金線,整體前高後卑。這是現存的唯一一件明初親王皮弁實物,是研究古代皇家冠服制度的珍貴文物。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明魯荒王陵地宮被髮掘,埋藏地下的2000餘件各類珍貴文物重現天日,其中部分文物是首次發現,且儲存較好,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與歷史價值,對於填史補闕,研究明初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資料價值。堪稱明代親王第一陵。出土的文物其中就包括這件九縫皮弁。此文物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現存於山東博物館內,儲存完整,品相完好。

明九縫皮弁,又名九縫朝冠,為魯荒王巡視、朝賓、諸侯上朝時穿用的首服,地位僅次於冕。此皮弁是迄今僅有的一件披露於世的明初親王制皮弁實物,與洪武年間詔定親王皮弁制相符。在明代,非皇親國戚、尊貴大臣不能戴。資料中記載:“皮弁,冒以烏紗,前後各九縫,每縫綴五采玉九,縫及冠武貫簪系纓處,皆飾以金。金簪朱纓。”

明九縫皮弁,冠高21釐米,橫寬31釐米,冠筒徑17.5釐米,以藤篾、金、玉石等材料製成。此皮弁以細竹絲編結成的六邊形網狀結構為胎,外覆黑紗。前後各有十會,兩會間形成九縫,縫中壓以金線,故稱之為“九縫皮弁”。每縫金線上前後各綴赤、白、青、黃、黑五色玉珠九顆,應為162顆,現存158顆(其一殘),佚4顆,材質有珊瑚、玉、瑪瑙等。兩縫之間微微凸起,弁前後各釘一倭角長方形金飾框(金池),金池上部有一週竹絲包金的額圈。兩側上部各一梅花形孔,貫金簪以固定髮髻。簪長30.9釐米,下部各有兩花形金鈕穿孔,以系朱纓。

這件魯荒王朱檀的九縫皮弁為研究明朝親王禮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拂去歷史的塵埃,穿越時空,魯荒王墓出土的朝服衣冠使現代的人們更加了解中國古代豐富的思想文化和美學意蘊,帶給人們美的震撼。

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他憑藉草書連續斬獲四屆蘭亭獎,並且摘得第六屆蘭亭獎最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