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新知識#
相信大家看見標題之後頭有點暈是吧!說實話,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不暈,但是當我真正的開始查閱相關資料之後提筆寫文了,我才發現我開始暈了,而且隨著資料查驗的進度,越來越暈,還一直不見好了,所以隨著資料的整理,越發覺得有必要讓大家,讓我們這個自詡為“龍的傳人”的民族,我們這十幾億人至少有小部分人應該知道“龍”到底是什麼?它的由來!它代表著什麼?為什麼十二生肖裡唯一的一個不屬於這世界上真實存在的生物是“龍”?為什麼得到了我們中華民族全民族的推崇,為什麼我們都稱自己為“龍的傳人”?
現實生活中,“龍”恐怕是人們最熟悉不過的字眼了,然而靜下心來想一想,龍為何物,誰見過龍,卻不見得有人能夠回答上來。然而,龍又是貼近人們生活的,人們經常以“龍子”為榮,常常在自己的家中裝飾有龍的圖案,給兒子起帶“龍”字的名字,希望他們將來有出息,其中有一個成語便叫“望子成龍”
從古代記載上來看,古人將龍的職責分為四類:第一類為天龍,代表著天的更生力量;第二類為神龍,能夠興雲佈雨;第三類是地龍,掌管著地上的水源;第四類為護藏龍,看守著天下的寶物。
我們首先從“龍”字開始談起,龍字的由來與字形的演變,這一點非常重要,說明白了龍字的由來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們中華民族對於龍的崇拜,讓我們先從怎麼寫開始。
(龍字的演變,看不清楚請將本圖下載到手機放大檢視)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根基和中華民族的魂魄,它的一筆一畫,一撇一捺,契刻在甲骨上,鑄造在青銅器上,雕刻在鼓形石上等,刻寫在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同時也寫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靈上。漢字造字之初,原本就是現實景物的直觀摹寫,採用的都是“象物之形”的造字方法,“六書”列“象形”為首,說明它是漢字的基礎。
《說文解字》稱:“倉頜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文字。”雖然漢字最早是由圖畫演變而來,但圖畫及刻繪符號還不能稱為文字。從甲骨文開始,我們所說的漢字圖形已經開始形成,它是漢字成熟後的裝飾化形式,是以圖畫方式表達一種含義,這種甲骨文中的圖形化特徵與其資訊功能是合為一體的。
甲古文中的“龍”字,是上為頭,下為尾、左為腹、右為背的一條大龍的形象同時也表現了這種神物的充滿力量的爬行動作,透過張大的嘴巴,又體現出其健壯的體態,有時候它們頭上還有一種裝飾物。
金文中的“龍”字,上部是角,角下是頭,嘴巴朝左張開,露出兩顆鋒利的牙齒,右邊是彎彎曲曲的龍身。小篆中的“龍”字,是由金文演變而來,反而比金文更復雜了。
中國的傳統節日中有兩個與龍有關的節日,第一個是農曆二月初二,第二個是農曆五月初五。
農曆二月初二又稱中和節和龍抬頭。據《宛署雜記》記載:“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佈於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帝京景物略》卷二也載:“二月二日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燻床坑,日燻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中和節後,春天來了,草木復生,各種蟲子也復活了。
在此之際,人們引龍回。引龍回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雲佈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精,龍來了,百蟲也就躲起來了,這對人體健康和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同時人們也看到,要想獲得農業豐收,就需要充足的陽光、肥沃的土地,同時也需要雨水的澆灌。因此,祈求雨水就成為中和節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還要玩龍戲,此舉是將祭龍與求雨結合在一起進行。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互、重午、端五、重五、端節、蒲節、天中節、詩人節、女兒節等。端午節是一個祭祀諸神的節日,划龍舟又是這個節日的重要活動,所謂龍舟,就是龍的外形與船的結合,是一種以龍為標誌的競賽船隻,這種能又長又窄,有的可容納上百賽手。在船尾或船中間坐著鼓樂手,給賽手助興和為他們喊號子。划龍舟的主要目的:一是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驅除瘟疫。
龍文化早在中國的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此後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變化,人們對龍文化的觀念也在逐漸轉變,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圖騰階段,這一階段人們視龍為圖騰,把龍看作是自己的親屬和祖先;二是神的階段,隨著神靈觀念的產生,人們又把龍視為自己民族的神,但神靈觀念中依然保留著原始圖騰崇拜的影子,圖騰中的部分文化元素被保留了下來。
人們認為,龍為神物,是由古代圖騰崇拜演變而來,透過人們的想象創造而成的。《爾雅·翼》描繪其形口:“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屋、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龍為鱗蟲之長,是善於變化的動物。《說文解字》卷十一下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論衡》卷二《無形篇》載:“龍之為蟲,一存一亡,一短一長。龍之為性也,變化斯須,軌復非常。”《論衡》卷六《龍虛篇》載:“人為課蟲之長,龍為鱗蟲之長。俱為物長,謂龍昇天,人復昇天乎?龍與人同,獨謂龍能昇天者,謂龍神也。”又說:“傳曰:'鱗蟲三百,龍為之長。'龍為鱗蟲之長,安得無體?”
龍象徵成功。“望子成龍”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還有人特意以“龍”為號,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便自號“臥龍先生”,希望自己的才能能夠得到賢明君主的賞識。“龍門”被譽為是通向富貴、成功之門,因此中舉又稱“跳龍門”,而不中則叫“龍頭點額”或“暴腮龍門”。
龍象徵吉祥。漢代劉向在《新序·雜事·葉公好龍》中說:“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隔,施尾於堂。”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七《畫龍點睛》中也說:“須輿,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睛者見在。”因此,龍自古被人崇拜,被視為神異。
龍象徵中華民族。中國龍的形象是古人對龍存在形態的理想化、神秘化描述,它的形象是集多種動物特徵於一身,在現實中是不曾存在過的,它是先民們用集體的智慧創造出來的一種人性理想化的“動物”,反映著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和各民族大融合的過程。千百年來,其形象早已深深地刻在了中華民族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深處,並已成為全體炎黃子孫的精神歸依和感情紐帶,華夏兒女也往往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龍代表著吉祥如意、和諧長久,代表著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代表著團結一致、生生不息。同時,龍的各部位也都有著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和智慧;鹿角表示社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
龍象徵天。《周禮·司常》載:“日月為常,交龍為旗。”;《禮記·郊特性》載:“旗十有二旗,龍章而設日月,以象天也。”
下面我再來講講關於自古以來龍與皇帝的關係,首先龍自古是象徵著皇帝、皇權。《易·乾》:“飛龍在天,大人造也。”“飛龍在天,猶聖人之在王位。”《左傳·襄公二一年》:“深山大澤,實生龍蛇。”杜預注:“言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人們遂以非常之人為龍或為龍蛇。
由於對龍的形象不斷神話,到了封建社會尤其漢代以後,“龍”特別是“黃龍”已成為了統治階級的專有名詞,成為帝王與王權的象徵,與龍有關的各種稱呼也都應時而現:如“龍顏”指皇帝的顏貌;“龍體”指皇帝的身體;“龍袍”指皇帝所穿繡有龍形象的袍服;“龍椅”指皇帝的座位;“龍棉”指皇帝的臥床;“龍摯”指皇帝的車攀;“龍飛”指皇帝的興起或即位;“龍虎”指皇帝的氣派;“龍種、龍子龍孫”指皇帝的後代,就連皇帝去世都稱“龍馭賓天”。
清朝皇帝畫像
總之,凡是與皇帝相關的一切事物都與龍扯上了關係。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與威望,常常宣稱自己是“真龍天子”“神龍在世”,以此來博取人們的信任和支援。另外,裝飾著皇帝私人物品的龍總是繪有五隻爪,而普通用途的器具上只能有四隻爪,如今這個時代已經過去。
並且所有與皇帝相關的龍都是黃龍,黃龍即代表皇權帝德的宮廷龍,它的最大特點是以金龍象徵量權。據《牆應圖》載:“黃龍者,四龍之長,四方之正色,神靈之精也。”中國古代以黃色為最貴,黃色為皇室專用。歷代皇帝即以黃帝為祖,也以“真龍天子”自命,更以黃龍自比,並對黃龍的使用進行嚴格規定,非皇帝皇后和神廟不得使用黃龍造型。例如皇帝的禮服“衰服”紋飾為“十二章”,以龍為核心。黃龍,萌於唐、宋,遼、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礎,盛行於明、清。它是變龍、應龍的結合體,在應龍的基礎上,將身體拉長為蛇軀鱗身,將翅翼化為飛騰的火焰,從前足肩部向身後躍動,開始有須、羈、、肘、肘毛等。
黃龍圖
此外龍的表現形式還有許多種,首先龍的形態豐富多變,飛、衝、跑、坐等,姿態萬千,由此而產生了許多優美恰到好處地裝飾應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
常用於帝王服飾與建築的坐龍,明清較為普遍使用的團龍,刺繡,瓷器所喜愛表達的行龍,常用於刻繪的盤龍,好寓意的升龍,雙龍戲珠裡不可少的降龍,周易裡不可或缺的雲龍,建築裡用得多的柺子龍,此外還有戲珠龍,草龍,群龍等等。
群龍圖
明代冠服龍紋,以皇帝服上的龍紋為多,龍在這裡純拜是顯示尊貴的符號,皇后、皇太子、親王服也可用線龍紋,臣民的朝服一律禁用龍紋,文武官員服用各種鳥獸(包括傳說中的神獸)紋以區別職位高低。永樂三年(1405年)規定:皇帝禮服玄衣八章,日、月、龍在肩,星、山在背,火、華蟲、宗舞在袖(每袖各三);綠裝四章,織藻、米、隨酸各二,前三幅,後四幅:領織酸紋十三;蔽膝細色,飾四章,藻、米、獻、融各二。
明成祖朱棣畫像
明代神宗朱朗鉤人葬時(1620年)的禮服變化更大。此人葬於北京定陵,其禮服於1958年出土時已碳化,經蘇州刺繡研究所研究,用金線。蛋絲線、孔雀羽線織成原樣,袍上有團龍十二,取正面、側面,上升,下降等多種姿態,個個張牙舞爪,矯健有力。明代皇帝常服在明代仁宗朱高熾時還比較簡單,戴烏紗,穿黃袍,袍前後及兩肩各織金團龍一個,共四龍。到嘉靖七年(1528年),常服改玄色,兩肩繡日、月,袍各處共繡圓龍、方龍等201個。
自從龍被皇家使用以後,龍便有了等級。清代以黃龍為國旗,成為權力的象徵,民間一律禁用。帝、後所穿袍服及宮中用物,都飾以龍風紋。除皇帝龍袍上所繡五爪龍外,權貴和內侍服裝之龍為三爪或四爪,稱之為“蟒袍”。蟒應是無足無角,但在應用中都長了足和角,與龍同類,這可能是官官和皇族弄權,蟒也變成龍的形象了。
清代蟒袍
由於統治階級自稱是龍的化身,稱為真龍天子,代表男性,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象徵,因此,龍的形象應用範圍縮小了,非皇族不得隨意亂用,這樣,在民間對龍的使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這是不公平的。明,清時期的龍紋只能從皇宮建築和宮話庫藏中看到,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曲卓孔廟,都是儲存比較完好的建築群體,其中雕繪的龍紋無處不有。製作之精,形式之大,範圍之廣,都是其他朝代所無法比擬的。
儘管統治階級壟斷了龍的應用,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又離不開它,畢竟龍紋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於是,又產生了“龍生九子”的說法,人們巧妙地繞過了皇家的禁令,反而使龍的形象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
龍的九子就不在本篇說了,如果大家有興趣,那麼我就在下一篇展開一篇專門來說說龍的九子的由來與含義,好了,這篇文章也差不多了,查資料與碼字花費時間已經有差不多十幾個小時了,這篇文章是參加國學活動才發的,學術性就比較強一點點了,請大家將本篇文章收藏最好,就算大家以後突然想查這方面的資料只需要開啟收藏就能看到,這該多好,請大家多多關注支援,原創手打不易,謝謝大家的關注支援了,你的關注與支援,哪怕就是一個五個字的回帖,一個小小的點贊,都對我來說都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