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2月份的《兒童文學》選粹版選取了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說《親愛的,這是為什麼?》,文章以一位單親母親給某人回信的形式記錄了她關於兒子不斷撒謊的回憶,涉及虐殺貓(對生命的冷漠)、薪水的數額、外出的去向、車裡的血跡(疑似殺人)等等。

在這位母親的敘述中,可以看到在孩子成長中撒謊的事情逐漸升級到失控,等母親想要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已為時過晚,最終不歡而散。為躲避開兒子,她選擇隱姓埋名去另外的地方獨自生活。但奇怪的是,這位母親自始至終也沒弄明白“這是為什麼?”

反觀她的兒子,儘管在母親眼中劣跡斑斑,但是成績優異,最終走上仕途成為政治新星,競選州長成功後,更是讓他母親感到惶恐不安。

因為文章僅涉及母親一人的視角,有些問題是開放式的,也不知道如何解讀。以我個人揣測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由於缺少父親這個角色,母親在一個階段溺愛或者過於放鬆對孩子的管教,可能是忙於生計不得已的疏忽,也可能因為孩子看起來比較乖或者懂事(智商高)。總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缺少被細心呵護、疼愛的心象記憶,缺乏對生命現象的感受和感情,形成潛在的心理危機。

前幾天看到烏鴉電影影評,推薦的是一部阿根廷電影《約束的罪行》(直譯是:家庭犯罪),從影評推測,就是在父母(尤其是母親)溺愛下,兒子成長成一個人渣,犯了罪,母親仍一味包容,最後真相大白,母親也做出正確的抉擇吧。影評中有一句話非常有道理,“非良性的家庭親密關係,無論是過度溺愛還是殘缺冷漠,都無法為孩子提供庇護,反而會成為他們誤入歧途的推手。”

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就認為,不要以為一個人給他吃飽喝足了,滿足他的物質需求了,他就可以自然而然長大了。他可以這樣長大,但人性有缺失,心理有變態。她呼籲,在孩子6歲之前爸爸媽媽不要離開孩子,在最重要的頭六年時間裡,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孩子的成長環境就被破壞了,人性就亂了,你後來再去教育是沒用的。

對於愛人來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對於孩子而言,陪伴是健康成長的前提。

PS:趙括紙上談兵,得到趙成王的重要,但是趙母深知她兒子只是理論厲害,沒有實際帶兵打仗的經驗,極度自負,根本不是老辣的白起的對手,況且他也沒有他父親趙奢那樣的威望,建議趙成王不要讓趙括當統帥,並要和趙括劃清界限擺脫關係。《親愛的,這是為什麼?》中的母親儘管也與兒子分道揚鑣脫離關係,卻沒有趙母明智,能把自己的兒子看得那麼透徹。

1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歷覽古今書法大家,沒有一位是不精通小楷書法的,有何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