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

對於人生來說,不要將一些事情當做“結果”來看待,而是將它當做“經過”。

很多人都將人生的經過當做結果,並且因此感到萬分痛苦,其實這不過是人生未能看透世事的庸人自擾。

佛家有一句話叫: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世間永珍本非實相,而真正的實相是背後那個我們所無法意識到的本來影響。

它不僅是我們意識不到的存在,很多時候甚至是和表象完全相反的狀態,對於這種狀態,《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則詮釋的更為恰當,叫做: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世間萬物都是福禍相依的狀態,也就是表象未必符合實相的存在,不僅僅是因為禍患的盡頭會轉變成福分,有的時候甚至是當禍患存在的那一刻,從背後的實相來看,就已經是福分了。

比如對世俗之中的人來說,當一個人在追逐人生富貴高位的時候,不但未能如願,反而經歷了諸多坎坷與打擊,這看似是一個壞的事情,因為生活未能滿足自身的期望。

但是身處此境的你是否想過,之所以讓你遇見這樣的局面,不僅僅不是一種壞事,反而是人生對你的厚待。

因為你的德行駕馭不了你所貪圖的富貴,一旦那些高位真的出現在你面前,未必是福,反而是禍。

《圍爐夜話》之中有一句話叫做:德澤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矝;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斷不負苦心,為善者須當自信。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自己的德行和恩澤太過於淺薄,即便家中有好事的時候,也未必是真正的幸運,所以春風得意的人有什麼值得自高自大的呢?天道是最公平的,人做的事情,如果是盡心盡力的,那麼你的苦心一定不會白費,所以做善事的人,心中要充滿自信。

對於人生來說,當你的福澤太薄,駕馭不了財富的時候,也就是說你的德行和能力不夠純厚,不足以支撐你所祈求的人生時,上天沒有滿足你所謂的期待,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它只是想讓你更穩重的去走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的能力與福澤過薄,但是你所祈求的富貴輕易的降臨在你的生命之中,對於這樣的狀態來說,不僅不能得意,反而更要謹慎小心,因為它往往是人生另一個陷阱的鋪墊。

而反之,天道也是公平的,如果你的能力和德行足夠純厚,那麼你所有付出的努力都會得到一個應有的回報。

所以努力對待生活,正確對待生活的人,也要保持合理的自信,你所祈求的都會出現在你的生命之中。

二、

在元末時期,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很多起義軍和較大的諸侯分別佔據一方勢力,而且在這些起義軍和諸侯之中,大多領袖都已稱王稱帝。

比如說徐壽輝,張士誠,劉福通,再到徐壽輝死後的陳友諒,以及四川的明玉珍等等,皆是以“王”、“帝”自稱,而且他們也只有同一個目的,就是稱王天下。

而這個時候唯獨朱元璋並沒有著急稱帝,而是選擇隱藏鋒芒,沉潛勢力,正所謂“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個人的智慧很難揣摩天道變化的無常,有的時候選擇“退一步”,反而能塑造“向前進”的結果。

正如朱元璋的沉潛蟄伏一樣,他不僅沒有因此減少自己的實力,反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自己反元的政治色彩,也就是避免成為了牆頭草,從而降低元朝對自己的關注度,更避開了過早與元朝主力軍與其他諸侯決戰的可能。

就這樣,朱元璋用這樣的方式儲存了實力,也得以積蓄力量。

正是因為以退為進的策略,使朱元璋最終成為了起義軍的領袖,直到元正二十四年的時候,朱元璋才被稱為吳王,而真正稱帝,已經是元至正二十八年時候了。

那個時候天下局勢也已明朗,也就是說即便朱元璋沒有稱帝,他也是事實上的皇帝了。

福分降臨的前提,是因為德行與能力的共同襯托,對於福淺德薄之人來說,即便遇見了好事,也未必真的是好事,最後反而會因為自己的得意而招致非難禍患。

當富貴未能降臨生命的時候,不要去抱怨生活,應該“反求諸己,向內探尋”,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沒有獲取福分,再想想當自己獲取福分之後,以自己的德行來看,是否能駕馭福分。

對於人生來說,得失都只是人生的經過,而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因為情緒的驅使,而執著於“經過”之中。

如果錯誤將事件的表象當做實相,將暫時的經歷當做最終的結果,那麼能夠困住你的,就是人生浮於表面的瑣碎得失。

所以與其計較人生表象的得與失,不如選擇沉澱自己的內心,關注內在核心的德行與能力,因為這才是人生福分的重要支撐。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仙俠節選:石猴陽壽將盡,石磯示好黃飛虎,東嶽大帝私改生死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