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自從唐代張繼一首《楓橋夜泊》,牆外開花牆內香,紅遍了日本後,幾乎每一年,都有大批的日本遊客到寒山寺來旅遊,親身感受這首詩中的氛圍。

張繼的詩紅了,出於“人知論事”的傳統,大家開始嘗試從他的生平出發,研究其詩“走紅”的奧秘。然而,張繼留下的生平資料少得可憐,沒啥好研究的。

於是學者從詩歌的本身出發,先後“開發”出了涉及本詩的天文、氣象、動物與人文的“四大疑問”,分頭鑽研“月落”、“霜降”、“烏啼”以及“夜半鐘聲”。

後來,清人王瑞在《重論文齋筆錄》裡率先向詩的第二句發難。指出:“楓葉生山,性最惡溼,不能種之江畔。”當代學者徐富有,跨時空“打”了他一記耳光,引用《登吳古城歌》證明:江南有楓生水邊。

當代學者不滿足於此,又從詩歌的第二句報復性地“開發”出了全新“研究課題”。這些“課題”按觀察者的不同,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兩類:

第一類:詩中“眠”的傢伙到底是誰?第二類:如果“眠”的是張繼,那麼和他“對”的又是哪些事物?以及衍生出的諸如“江楓”為何物、“愁眠是座山”等各種奇葩問題。

一、用“化整為零大法”研究七絕

為什麼張繼《楓橋夜泊》的第二句,可以搞出這麼多“研究課題”來呢?那是因為有人運用現代語法的原理,對這句詩進行了分析。

有一位叫姚振武的上古語法專家,曾經在《古詩詞新解二題》中提到:“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對”字,是一個關鍵。

因為“對”在古漢語中是一個“動詞”,所以在“對”的後面必須是“名詞”,而“愁眠”顯然不是一個名詞。因此,按照古詩詞的表達方式來推斷,這句詩裡面事實上缺了一個作賓語的名詞,那就是“人”。

有一個人,“對”著“江楓”、“漁火”,帶愁而眠。這是後來進入語文課本的,最權威的一種解釋。那麼,“愁眠者”都“對”著“誰呢”?後來又衍生出了很多種解釋。

第一種、“愁眠者”張繼,以一對二而眠。夜晚,張繼對著江楓、漁火兩種事物,含愁而眠。

第二種、“愁眠者”張繼,以一對三而眠。“江楓”不是“江上的楓樹”,而是“江橋村”和“楓樹”的合稱。於是夜晚,張繼對著“江橋村”、“楓樹”、“漁火”而眠。

第三種、“愁眠者”張繼,以一對四而眠。有人提出,“楓”是指“楓橋”,而“愁眠”是座山。於是張繼對著“江橋村”、“楓橋”、“漁火”、“愁眠山”而眠。

和姚振武對立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可以把“愁”字當成一個名詞來看待。

因為“人”(即張繼)是站在畫面之外在觀察周圍的事物,所以詩句想表達的真實意思是:“江橋村”、“愁眠山”(假如存在的話)“楓橋”、“漁火”等事物,統統對著“愁”而眠。

持這個觀點的學者理由為:“眠”在古詩中特指睡著了。要是張繼真的睡著了,怎麼可能看到漁火、江楓,還聽到夜半的鐘聲呢?

所以,張繼在這裡只是用了“移情”的修辭手法。因為他自己發愁,所以看著江楓、漁火都在發愁。這些自然的景觀伴著愁思入眠了,他自己卻無法成眠。

二、“江上楓”和“江橋村”+“楓樹”

假如《靜夜思》不是李白寫的,一定沒有人去研究他是不是坐在“胡床”上,以及他是坐在屋內,還是坐在山頂上寫了這首詩。

《楓橋夜泊》寫得很美,字數又少又好記,關鍵它後來走紅了。在它走紅以後,大家就難免對它產生好奇。詩詞愛好者於是去鑽研它走紅的奧秘。

一研究才發現,僅僅是要解讀它就很麻煩了。於是身陷泥沼,不能自拔。要怎麼解讀“江楓漁火對愁眠”呢?

《文心雕龍》告訴我們:古詩講“意境”。古人寫詩,追求的是一種“朦朧”美。抓住有普適性的“典型意象”,用詞語激發讀者豐富的聯想。達到傳遞情感,陶冶性情的目的。

所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解讀的花樣越多,越是說明了詩本身意象的豐富性。不過這種製造意境的方式,並不是沒有標準的。它的標準就是一個字——“美”。這種美是詩意的美。

就好比李商隱的詩,大多都寫得晦澀難懂,可是因為他的詩裡有“藍田蘊玉”、“滄海含珠”般的美感,所以依然為人讚賞。

“江楓漁火對愁眠”這一句詩的美感,來自於“情景交融”的描寫。“情”是“愁情”;而“景”則是“岸上的楓”和“水中的漁火”。

有人說“江楓”是與寒山寺一橋之隔的“江橋村”,還有人說原句並不是“江楓漁火”,而是“江村漁父”。且不論這種說法的真假,就算是真的,那麼後者寫出來,也遠不及前者富有美感。

再說,哪有硬生生把一個村子的名字,拿來和“楓樹”湊詞的道理呢?

不過,這個說法也是錯誤的。因為張繼的《楓橋夜泊》成名以後,周圍很多地方都跟著“改了地名”。

前面提到的“江橋村”,也有可能是張繼的詩成名以後,才跟風改的名字。另外一個“改地名兒的”就是“楓橋”了。相傳這橋在宋代叫“封橋”,張繼的詩出名後,就改成了“楓橋”。

後來又有人翻出清朝人寫的書,說這橋改名只是“正名”,它原來就是“楓橋”。那麼,他是什麼時候,又為了什麼理由被人誤會成“封橋”的呢?這些統統都不知道了。

結語

這句詩的爭議,說穿了源於這首詩的“走紅”。否則,誰又會去在乎那些“楓樹”、“楓橋”和“愁眠山”呢?

人紅是非多,詩紅爭議大。關於“江楓”到底是什麼的爭論,一直沒有停,以後也不會停。“愁眠者”是誰?他對著哪些景物而發愁?像這樣的爭議會一直流傳下去。

只要讀者本身具備對“美”的鑑賞能力,很容易就能找出答案也許這個答案不是唯一的答案,不過它卻是你自己唯一能夠接受的答案。

15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我說《道德經》之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