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朋友們推薦三部著作,主題相同,都是考古類。每一部,都具有強烈的神秘性、知識性及可讀性,共同為我們鮮活地呈現著那些埋藏於地下的懸疑史蹟與遠古文明。
但是,三者也有著明顯的差異。我對它們的界定,分別是:最好讀的考古文化隨筆、最嚴謹的考古學術筆記,以及最接地氣的考古懸疑解答。
本期圖書的作者團隊絕對堪稱夢幻,其專業度簡直無以復加: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北京大學超級犀利的大教授李零、《中國國家地理》屈指可數的專欄作家蕭易,更有秦始皇陵、殷墟、海昏候墓等諸多全球明星級著名遺址古蹟考古發掘隊的隊長、首席專家。
我相信,你一定會喜歡的。因為,本期實在是一份關於考古文化無以倫比的好書單。
【最好讀的考古文化隨筆】《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著者:蕭易
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上,我留意到發稿最多的作家,一是我的老朋友、“蜀中鬼才”聶作平,另一個叫蕭易,也算“老朋友”——常讀他的文章,他之前的代表作《知·道:石窟裡的中國道教》和《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也都讀過,喜歡。
今天跟作平兄無關,是要強烈推薦蕭易的新著《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
蕭易,江南才子。因為念書和工作的原因,已然成為一個“新四川人”。不過,他似乎想讓自己“老”一點,喜歡和研究的東西都很老得不像話。
蕭易,1983年生於江蘇揚州,2005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基地班,現任《天府廣記》雜誌主編,《中國國家地理》《南方週末》等專欄撰稿人。曾出版《古蜀國旁白》《喚醒縱目神》《縱目神時代》《知·道:石窟裡的中國道教》《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等著。
整整10年,19次,蕭易親身踏訪蜀中大地各種考古發掘現場。19篇文章,全部發表於《中國國家地理》。他的書寫,彙集成了一部在腳下遺蹟與千年文明間切換的蜀地史。
按照各種地下古物的年代順序,他將四千餘年的四川歷史作了有序梳理,透過生動的考古發掘,具體又細微地講述歷朝歷代的故事。那些原本不見於史料記載的人物,也在他筆下變得鮮活起來。
眾所周知,考古發掘絕不允許普通群眾接近,一律封閉進行。他並非考古工作人員,卻因作為“考古寫作者”的名氣太甚,往往能進入考古現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到考古工作之中。正因為如此,他的系列考古文化隨筆極為生動、可感。
蕭易筆下,不僅有大家耳熟能詳的三星堆、金沙遺址,也有諸多難得一見的現場見證(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銀),還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遺址留存(如漢闕、龍橋群)。這些文物串連起來,恰恰形成了一部可以觸控、踏訪的歷史,從而以考古的角度為我們勾勒出了四川的歷史與沿革,展現了四川豐富、深厚的人文歷史。
就文字而論,蕭易屬典型的民間立場記述,他所觀察和所書寫的,其實大多數都是那些被史書所遺忘的片斷。而我們熟悉的歷史,往往是通史的書寫方式,唯有歷史上的大事件與大人物,才能進入這種書寫,因此,太多歷史的細節被湮滅,被遺忘,無人知曉。
本書,收錄300餘幅高畫質配圖,均為《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團隊拍攝,同時配文物線描圖若干幅,生動展現中國文物之美。書後,還附上了一份“出土文物在哪裡”的導覽示意,將書中提及的出土文物現在所藏的博物館資訊進行了詳細的羅列,大家可以一起尋古蹟、看考古、賞文物、知巴蜀。
【名家力薦】四川學者蕭易獨闢蹊徑,將目光投向蜀地古代遺蹟,他訪古城,探古墓,尋遺蹟。《尋蜀記》是他與《中國國家地理》十餘年合作考察的結晶之一。他用行走丈量土地,用所見闡述歷史;《尋蜀記》是他與家鄉歷史的對話,他用這本書幫我們尋找一個已經漸行漸遠的蜀地那些人和事。
——《中國國家地理》主編 單之薔
蕭易固然是斯文的,具有江南讀書人的瀟灑派頭,文史兼修的深厚素養,嚴謹練達的造句能力,不過,比起這些稟賦和技能,穿透古今的想象力,以及動手動腳的行動力,更值得尊重和學習。
——紀錄片 《極地》《炮火下的國寶》《古書復活記》總導演 杜興
【最嚴謹的考古學術筆記】《了不起的文明現場》著者:樊錦詩、李零、劉斌、許宏 等
出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先來看看本書夢幻的強大作者陣容——
樊錦詩,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退休前,樊錦詩在敦煌石窟
李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國古漢語研究專家;
劉斌,良渚古城發現者,良渚古城考古主持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里頭考古隊隊長;
唐際根,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殷墟考古隊隊長;
高大倫,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教授;
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羅布泊小河墓地發掘領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
段清波,西北大學考古學教授,秦始皇陵考古隊長;
楊軍,海昏侯墓考古隊隊長……
得益於考古學襄助,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中華文明景觀,得到了史無前例的豐富,更加精彩、蔚為大觀,甚至改變了世界對中華文明的基本看法。
早已刻入中國人的基因的“上下五千年”到底是什麼樣的?20世紀中國考古學的發現,不僅充分證明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還呈現了另一種與典籍裡的中國相似而不同的華夏。
本書由“中讀”同名熱銷精品音訊課程改編。從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中遴選出十個獨具代表性的考古遺址——新石器時代的良渚古城、堪稱最早的“中國”的二里頭遺址、商代晚期的安陽殷墟、撥開古蜀迷霧的廣漢三星堆、見證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漢代海昏侯墓、漢唐長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號、敦煌莫高窟,分別由十位負責一線勘探的考古大家及相關文史大家——劉斌、許宏、唐際根、高大倫、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段清波、楊軍、劉瑞、崔勇、樊錦詩,以親歷者的角度為公眾揭開考古探掘的面紗,帶領讀者來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現場,講述中國十個重大考古發現的發掘經歷、前沿進展以及文明背後的故事。
這一個個現場如同“時間膠囊”,展現了中國各階段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風貌,提供了獨立於文獻之外的歷史資訊,是另一種觀察中華文明的視角。
【名家力薦】中國考古是世界考古的一部分。我們做中國考古,其實也是在做世界考古。用中國眼光看世界,用世界眼光看中國,一定前途無量。
——李零(北京大學教授)
現在考古界認為中國的文明是從多元到一體的。雖然中國的版圖有歐洲那麼大,但我們有一統和一體的概念。這個一體並不是強權造成的一統,而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
——劉斌(良渚古城考古主持人)
【最接地氣的考古懸疑解答】《圍觀考古現場》著者:項木咄
出版:華文天下·中國致公出版社
項木咄,知乎考古大V,浙江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碩士,致力於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分享考古和藝術領域中的有趣故事及其背後的專業知識。
尼雅遺址、馬王堆遺址、賈湖遺址、定陵、郭莊楚墓……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勾起了我們對歷史的窺探欲。
“敦煌大盜”斯坦因是如何從幾塊破木板中找到線索,從而證實並找到傳說中的精絕古城的?如何知道5000年前的一具古屍究竟生了什麼病,去了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又如何從幾塊石頭和頭蓋骨,判斷出人類的起源密碼?
為什麼發掘定陵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劉備的祖宗中山靖王劉勝真的生了120多個兒子?萬曆皇帝為什麼30年不上朝?萬曆皇帝最喜歡的女人不是兩位皇后,而是鄭貴妃?
古人為啥要把大量的佛像埋到地下?真實的反盜墓機關,真的那麼神奇且有技術含量嗎?為啥說辛迫夫人是冠心病發作猝死的?9000多年前的人類就已經學會了喝酒?設計精巧的定陵地宮是如何被開啟的?
如何才能找到一處古墓?如何確定考古遺址的年代?考古與盜墓有什麼區別?設計簡單的洛陽鏟何以成為考古神器?真實的反盜墓機關,真的那麼神奇又有技術含量嗎?考佔的巨大價值在哪裡?如何用科學的手段對文物進行分析?
一口氣羅列了這麼多神秘的問題。在本書中,項木咄運用“破案式”的考古學思維,帶你圍觀11個震驚世界的考古現場,去一一解答。
這是一部最接地氣的考古文化作品。作者寫作本書的目的,不僅是想讓讀者瞭解考古知識,更是想透過考古學的思維方式,教會讀者如何用很少量的資訊,分析出大量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