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武當山道教興盛於明代,追溯其歷史成因之一,應該提到明太祖對《老子》的重視。中國古代的王朝,從西漢初年重視黃老之學,到唐代以老子為祖先,使道教的興盛達到極點,在各地為老子建道觀,立《老子》碑,宋徽宗也重視《老子》與道教,極力弘揚,此後就是明太祖對《老子》的重視以及永樂帝對道教的重視。唐宋皇帝重視老子,留下了唐玄宗的《老子注》和宋徽宗的《老子注》,明太祖對《老子》也親自閱讀,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為《老子》寫了自己的註解,明太祖的《老子注》可與唐宋皇帝的《老子注》相媲美,但人們一直沒有關注明太祖的《老子注》。後來清朝順治皇帝也有一本掛名的《老子注》,那是由大臣代筆的,並非由他親自撰寫。

根據這些史實,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王朝與皇帝對《老子》一直都比較重視,這也形成了一個傳統,即最高統治者都知道從《老子》書中吸取治國的智慧,為管理天下服務。皇帝們對《老子》的重視和理解,完全是從最高統治者的身份和地位出發的,這與一般人讀《老子》完全不同。所以今天讀他們的《老子注》,一定要設身處地,注意這種特殊的閱讀者及其理解。

老子寫下五千言的《道德經》,本來也是為侯王撰寫的,是想為他們出謀劃策,讓他們懂得治國治天下的最高智慧,使他們成為聖人式的侯王,不要在治國治天下的事情上犯下錯誤。這既是為侯王們著想,也是為天下的人民著想,總之是想讓天下太平和諧,少出矛盾與災禍。

但皇帝也各自不同,他們各有與眾不同的出身和經歷,這就決定了他們閱讀《老子》時的不同心態和理解。漢文帝是作為皇族繼承皇位的皇帝,他在當時想實行無為之治,於是接受黃老之學,他的手下也有不少學者與大臣提倡黃老之學。漢文帝自己沒有對《老子》作注,主要是採取黃老學說的基本精神來治天下,不是基於自己對《老子》的研究而行無為之治。唐玄宗也是皇族出身而繼位的皇帝,他在唐王朝爭鬥的險惡環境中成長起來,注意自保,對《老子》的理解又與漢文帝不同。宋太祖是自己奪取的天下,建立了大宋王朝,他在建國初期也很重視《老子》,注意聽取道家道教人士的勸導,他自己也曾從《老子》的話中受過啟發,因此注意不用殘暴的手段統治天下,很少殺人,但他沒有完整註釋《老子》。可知他所受《老子》的影響,都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宋徽宗同樣是皇族繼位的皇帝,自身具有非常濃厚的藝術氣息,對道教非常重視,在位時大興道教,也對《老子》作注,但處於王朝盛期,在註釋《老子》時不太注意聯絡實際,因此也就未能防患於未然,反倒使北宋走向了衰落。清世祖順治也是皇族繼位的皇帝,他的《老子注》,是由大臣代筆的,可知這隻能是一種政治上的自我裝飾,不是發自內心的對《老子》的尊重與虛心請教。

永樂皇帝不是開國皇帝,但也是透過戰爭奪來了天下,而且一生為此懷有內心的憂慮,不敢放縱。在這種心態下重視和興建道教,又與明太祖認真閱讀和註釋《老子》完全不同。

明太祖作為皇帝,與以上這些皇帝大為不同。他出身於社會低層,沒有多少文化,也沒有什麼社會地位或家庭背景,全靠自己的努力奮鬥而掃平天下,統一全國,登上了帝位。這樣的出身與經歷,使他對《老子》的態度和理解就與以上諸位皇帝完全不同。

瞭解了這樣的背景之後,再來讀明太祖的《老子注》,就可以注意到明太祖的《老子注》中獨特的思想內容,這對於理解明太祖、瞭解明太祖從《老子》中吸取的治國的智慧、瞭解明代道教的時代背景等,都會有一定的啟示。

本人曾對明太祖的《老子注》(據明代道藏本)作過粗淺的解說,這裡限於篇幅,不可能把這些解說的全文拿來發表,因此就把其中若干章的解說拿來提供給大家參考,其中也會經常與唐玄宗、宋徽宗、清世祖的解說進行比較,都是為了顯示明太祖理解《老子》的不同之處。這裡的解說還很不充分,請方家指教。

6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賈淺淺的詩水平到底如何?可以踩,但不要為踩而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