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在讀《紅樓夢》時,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這本書講的故事,到底發生在哪個朝代?
按照作者的說法,應該是沒有朝代。
因為在書的第一章,好像就怕有人會瞎猜,所以作者一開始就說:
“然朝代年紀、地輿邦國,卻反失落無考。”
意思就是不要說發生在哪個朝代了,就連發生在什麼地方,都已經無稽可考。根本就找不到什麼依據,可以讓人去查證了。
換言之,死無對證,就別瞎猜了。

然而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了。
曹雪芹為了寫《紅樓夢》這本書,據說可是“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難道只是因為閒得無聊,沒事找事幹,所以就亂寫一通!
古人寫書可不像現在,坐在電腦前面,敲敲鍵盤就可以。
那時甚至沒有圓珠筆,更沒有電燈,完全是就著煤油燈,用毛筆在紙上寫小楷。單憑這份嘔心瀝血的架勢,如果真只是胡編亂造,不要說後人了,恐怕連曹雪芹自己,都覺得難以置信。
所以,就像甄士隱在太虛幻境,看到的那副對聯一樣:
假作真時真亦假,
無為有處有還無。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紅樓夢》這本書是虛構的,沒有朝代,那才真是的不辨真假,看不透有無了。

實際上,在《紅樓夢》這本書裡,作者不但對故事發生在哪個朝代,甚至連發生在哪個時期,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只不過曹雪芹把這些,都藏在了一首詩裡。
為什麼要藏在詩裡面呢?
這就是強權之下,作為一個文人的無奈。
如果照實寫吧,難免會引來殺身之禍;可不照實寫吧,純粹的胡說八道,即便寫了,又有什麼價值和意義?
於是沒辦法,只好藏在這首詩裡邊:
反正從來總一心,
鏡光至意兩相尋。
有朝敲破矇頭甕,
綠水青山任好春。
這是蒙府本《紅樓夢》中的一首詩。作者曹雪芹想用這首詩,旨在告訴我們,如果要真正看懂這本書,就需要先懂得:反就是正,虛就是實,假就是真。
同樣的道理,無稽可考,也就是有跡可循。
只不過需要“敲破矇頭甕”。

那麼,這個“矇頭甕”該怎麼敲破呢?
原來在繁體字中,“甕”這個字也寫作“甕”,也就是上面一個“雍”字,下面一個“瓦”字。
詩中說“反正從來總一心”。所以,當反是正的時候,正也就是反。
那麼,把“甕”這個字反過來,就是“瓦”字下面蓋著一個“雍”字。然後一榔頭,把“瓦”字敲破了,是不是就只剩一個“雍”字了。
這就是作者曹雪芹,真正的用心所在。
《紅樓夢》這本書寫的,其實就是清朝雍正年間的事。畢竟那才是他所處的時代,才是他幼少年經歷過的事情,也才值得他耗盡一生心血去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