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圖》是唐代李淳風和袁天罡合著的一部預言典籍,集卦象、詩詞、謎語、圖畫為一體的著書風格,推算國運,預言未來,堪稱中華預言第一奇書。
而《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一節中,作者借用《推背圖》的寫作手法,以圖說和詩詞加上紅樓夢十二支仙曲相結合,將金陵十二釵人物的命運及結局提前交待,以示提醒讀者。然而,作者奈於“政治紅線”的分寸把握,所以,圖說、判詞和仙曲全程用讖語式的手法,晦澀難解,故在百年紅學研究史上留下了諸多死結,諸多遺憾:圖說、判詞和仙曲都無法一一對應。
一、既然是圍繞金陵十二釵而作,因何又不能一一對應?玄機頗深!
金陵十二釵正冊、副冊、又副冊的文字人物排列,實際上是金陵十二釵上中下三等女子的終身冊籍。我們先看看金陵十二釵的文字人物再解密:
1、又副冊:只有晴雯、襲人二人;
2、副冊:只有香菱(甄應蓮)一人;
3、正冊:黛玉、寶釵、元春、探春、湘雲、妙玉、迎春、惜春、熙風、巧姐、李紈、可卿共十二人。
解密:
1、“又副冊”雖屬“金陵十二釵”序列,但沒有明確十二人的名字,只有晴雯、襲人二人。而晴雯是林黛玉的化身,《石頭記》作者為林黛玉設定了十二個文字化身,用分身法演繹林黛玉,十二個化身串一起方現黛玉完整的一生。所以說,晴雯就是林黛玉,而林黛玉是正冊首座第一位,讓林黛玉的化身晴雯又單列在又副冊,似有重複之嫌,這實際上是作者巧施“障眼法”,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避開“政治紅線”。而《石頭記》的作者廢太子胤礽正是賈寶玉的原型,林黛玉的原型是廢太子愛的死去活來的“木石前盟”情人香玉,晴雯也就是林黛玉。
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襲人,是賈寶玉的配房丫鬟,上不了正冊,但她是賈母親點給寶玉的第一任性知識實踐者,賈寶玉的第一次踐行情人,是一個極其特殊且重要的女人。所以,作者單列又副冊的第二個目的,就是將這個女人順帶於十二釵之列。
如此,又副冊中第一人還是林黛玉。
2、再看副冊中,唯獨香菱(甄應蓮)一人。
香菱乃甄士隱之女,原名叫甄英連諧音真應憐。作者是透過香菱這個在《石頭記》中第一個出場的女性人物的悲催一生,仰天長嘆大呼其可憐,真應憐!甄士隱也是文字中第一個出場人物,足見極其重要!取名甄士隱諧音真事隱,開卷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靈通”,顯見作者意圖,巧妙地告訴讀者:整部小說將真事隱去,以“風月寶鑑”提示紅書是一部正反兩面皆可照人的“障眼大法”,從正面觀戲反面思真方是會看此書的巨眼。這是作者安排甄士隱父女首登場的第一目的,所以讓香菱入了副冊。
然後安排其父女一生的悲慘故事,才是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真正意圖:透過甄士隱家慘遭火災、痛失愛女的兩次大劫難,暗喻作者廢太子胤礽兩立兩廢的人生悲劇,兩劫後猶如甄士隱徹底敗給了人生,甄士隱兩遭劫難天意天災,廢太子兩立兩廢亦即天災,無可奈何!作者就在這種“無可奈何日”,“日夜悲號慚愧”中完成了《石頭記》的原始創作。此乃收香菱入了金陵十二釵副冊第一人的真正原因。
2、解密金陵十二釵正冊第一個判詞:黛釵合一所伏藏的玄機
正冊中按十二釵的大框架安排應該是,黛玉、寶釵、元春、探春、湘雲、妙玉、迎春、惜春、熙風、巧姐、李紈、可卿共十二人。可是在圖說、判詞中首先將林黛玉和薛寶釵安排成了同框展示,打破了金陵十二釵的大框架,這就是紅學家們所說的“釵黛合一”論。我們都知道,作者明明說的是金陵十二釵,但判詞又不按照“十二”來常規出牌,究竟為何?原來作者深藏玄機。
請看原文:“寶玉去取正冊看,只見頭一頁上便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我們先看看這“推背圖”的意思:“兩株枯木”中的“林”字即指林黛玉,“枯木”暗喻結局悲慘。“玉帶”即太子身份,懸於木上暗喻“木石前盟”即寶玉原型太子胤礽和黛玉原型香玉的天緣情結;“雪”即薛寶釵的“薛”字諧音即指薛寶釵,“金簪”比喻高貴的婦女,薛寶釵的原型是胤礽的嫡福晉瓜爾佳氏,作者胤礽正是以“金簪”比喻表述瓜爾佳氏的高貴。“金簪”雪下埋,暗喻堂堂大清國的太子妃因太子被廢而失去妃子位,“雪”代表嚴酷嚴寒,貴為太子妃卻被嚴酷的政治鬥爭所掩埋。
“雪”,還有另外一解:一旦冬去春來雪還可化而金露!
作者這種冬去春來的期盼在文字中多處披露:如第一回中借賈雨村之口,對天長嘆復高吟一聯雲:“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又如第二回有一首回前詩:“一局輸贏料不真,香銷茶盡尚逡巡,預知目下興衰兆,需問旁觀冷眼人。”這些都隱隱地猶如地下岩漿噴發著作者一種最後的希望、最後的期盼!
作者明知自己已經回天乏術,但依然抱有一線希望,那就是太子廢黜後,太子之子弘皙還被康熙十分看好,曾一度有立弘皙為太子的想法。胤礽之期盼恰在於此子弘皙之身,弘皙一旦上位,乾坤扭轉!(相關內容另文細敘)。
作者真正意圖:作者在《金陵十二釵》正冊首座判詞中,將自己一生中最愛的女人香玉的原型林黛玉和自己的嫡福晉瓜爾佳氏的文字人物薛寶釵二人同框置入。足見這兩個女人在作者的內心深處所佔據的位置是難分上下,不論是哪一個排在金陵十二釵的第二位,都感覺不合適,故而同框置入。這就是“釵黛合一”的秘密!
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資訊:金陵十二釵中的元春和秦可卿皆為林黛玉的文字化身,看似十二釵,實則沒有十二個人。相關容請看《新秦學》開山人已發的多篇拙文,在此不再贅述。
這就是金陵十二釵無法一一對應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