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一段影片,說的是孔子問道於老子。沒想到鏡頭中的孔子直呼老子為“老子”,而老子反呼孔子為“孔子”。這麼粗劣的編導,真是貽笑大方啊!
“子”這個稱呼其實是“夫子”的簡稱,就是“老師”或“先生”的意思。“孔子”就是“孔夫子”,“孔夫子”就是“孔老師”、“孔先生”的意思。中國人的稱謂講究敬語,“夫子”、“先生”是稱呼老師的,前面加姓,是便於區別誰是誰,但呼自己的老師前頭是不加姓的,加了姓就顯得生分了。
孔子問道於老子時,他應該叫老子啥呢?我們翻閱老莊孔孟那些經典,學生叫老師無非是“先生”或“夫子”,誰見到《論語》中孔子的門生直接叫老師“孔子”的?當然,“夫子”和“先生”還是有差別的,“先生”的範圍覆蓋面比較大,只要是老師,無論他教不教你都可以叫“先生”,而“夫子”則一般得是授業於你的“先生”,或是用來叫相處久了比較親近的先生。所以,孔子去拜謁老子時,合理的叫法應當是“先生”。雖然老子在那一次會面中有對孔子進行傳道解惑,但畢竟不是正式納孔子入師門,並且只是初次見面,所以孔子應該也不會稱老子為“夫子”,更不會直呼“老子”。
老子為何叫“老子”呢?世俗有許多說法,有說他一生下來就像個老頭兒,所以叫老子;有說老子母親懷孕八十一年才生下他,所以叫老子;還有說他活了兩百多歲長生不老,所以叫老子;也有說古代“老”和“李”同音,老子名“李耳”,所以叫老子……
以上說法究竟哪個對?真是令人一頭霧水,每種說法都無法自圓其說。其實,應先從先秦時代的歷史背景來看這個問題,在那百家爭鳴的大時代裡,每一家的代表人物都被後世冠之於“某子”的稱謂,比如“老子”為道家代表,“孔子”為儒家代表;“墨子”為墨家代表……在當時能成為“某子”的一定要有相當的學術地位才般配,像《論語》中許多孔子學生成就也很大,但只能稱“子某”,如“子路”、“子貢”、“子夏”……
說起這些“子”,其中最最奇怪的就是“老子”,這個稱謂既不關乎其名,也無關乎其姓,怎麼憑空冒出一個“老”字來?筆者為此特地做了一個比較,以“諸子”生年為順序,老子最大,長孔子三十多歲,其次是墨子、列子、莊子、孟子……也就是說,諸子百家之首是道家,“老子”是諸“先生”中年齡、資格最老的,是“至聖先師“孔子都要稱其一聲“先生”的“老夫子”。
或有人說,以此推論,管仲比老子早呀?他怎麼不稱“老子”呢?管仲雖然生年比老子早,但《管子》成書的時間是在戰國時代,也就是“諸子百家”產生之後,後世再把管子的思想結整合書,所以“管子”是遲來的稱謂。
中國曆來有“老子天下第一”之說,指的就是道、儒、墨三家為諸子百家之首,而道家是三家之首,所以他第一;而孔子被稱為“孔老二”,除了他在家排行第二外,也有學術價值排行的意味。“老子”是名副其實的“老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