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哲學的重要理念之一,意思是“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王陽明提醒人們,知是行的目的,行是知的檢驗,知行一致才能有所為、有所成,若是將知與行分開,便不是真知與真行,凡事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夠達到對事物及其規律的真正認知。

知行合一四個字雖簡短,但歷經數百年,早已經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重要行為準則之一。然而,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人,人前一身正氣,人後卻行著齷齪之事。如何鑑別一個人是否做到了知行合一?關鍵還是要在具體事上磨練。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很多人覺得道理都淺顯易懂,也覺得自己能夠做到,但真遇上急難險重之事,則往往慌亂不已、不知所措,在知與行之間出現了脫節。

王陽明曾經就人的修行講過“打坐”的故事。一日,有學生向他求教,“靜坐用功,頗覺此心收斂。遇事又斷了,旋起個念頭去事上省察。事過又尋舊功,還覺有內外,打不作一片。”王陽明回答道,“功夫一貫,何須更起念頭?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王陽明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王陽明的一生就是知行合一的寫照,成長中既有“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的五溺時期,又有後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龍場悟道”。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王陽明在不斷探索和磨練中踐行了知行合一,最終悟道“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只有始終堅持在事上磨練,才能夠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在“知”上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篇,在抗擊侵略者的戰鬥中,又透過“行”的磨練,實現了知行合一。對於清人龔自珍而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既是發憤圖強的吶喊,也是親身躬行的作為。這些人,雖處在不同歷史時期,卻都在各自領域、以不同方式踐行著知與行的統一,也因此成為民族的脊樑,為後人所傳頌。

堅持知行合一、知行互促,就必須堅持在事上磨練,透過一件件具體事情,來磨礪自己的心性和意志。知與行不可割裂,行是知的結果,更是對真知與否的檢驗。只有通過了事上的層層考驗與磨練,才能算是做出了合格的答卷。如此,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充實豐盈,才能不斷增強個人修養,在磨練之中實現人生價值。

16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金池長老乃凡人,他為什麼能活270歲,你看他每晚都跟誰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