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玄猿啼罷月蒼蒼”的出處,印象中沒有讀過這首詩,就去找了一下資料。
從網上的資料來看,這是出自元代詩人趙文昌的《遊靈巖題壁》:
路人藤陰石徑涼,馬頭遙認贊公房。
兜羅天近雲煙溼,婆律風清草木香。
紅鶴飛來山隱隱,玄猿啼罷月蒼蒼。
窮探自是平生病,拄杖真須到上方。
注意,這是上了“泰安政府網”和“中華泰山網”的作品,也就是說這是得到了官方承認的。很顯然標題中的“靈巖”就是指泰山靈巖寺。
作者趙文昌是元朝人,但是查無此人,只有宋朝有個趙文昌留下了幾首不錯的詩。一般文獻都查不到這個趙文昌,這首《遊靈巖題壁》。我估摸著這應該就是靈巖寺獨有的作品,只可惜後人在謄抄的時候還出了差錯,但是因為徇古,不敢言錯,居然一直保留了錯誤並作為靈巖寺的代言詩錄在網上——但畢竟作品一般,又不是蘇轍(有《題靈巖寺記》)這種大人物,所以這首作品並不引人注目,也因此錯了也沒有人介意。
白居易有《靈巖寺》:
館娃宮畔千年寺,水闊雲多客到稀。
聞說春來更惆悵,百花深處一僧歸。
這倒是一首格律嚴謹、意境上乘的七絕,只可惜寫的是江蘇靈巖山上的靈巖寺,與泰山沒得關係。
泰山靈巖寺還有宋代詩人陳一向的《題泰山靈巖寺》:
石龜泉畔鐵袈裟,上有猿銜五色花。
見說道人時掛搭,旋將青拂掃煙霞。
這個陳一向,也沒什麼詩名,作品也就是即時寫景,沒什麼深意。所以泰山靈巖寺把不知來歷的趙文昌的《遊靈巖題壁》推到臺前來,可能也是沒得什麼選擇。
但這首七律的問題是比較明顯的。
首句“路人藤陰石徑涼”,平仄為“仄平平平仄仄平”(“石”為入聲字),二、四字同為平聲,很明顯的“失替”。
有朋友就說,這不能是古體詩嗎?當然可以,但是咱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們看對句:“馬頭遙認贊公房”,平仄為“仄平平仄仄平平”,實際上就是一、三不論的“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個平起平收的律句。再看第三句“兜羅天近雲煙溼”,“平平平仄平平仄”(“溼”為入聲字),這就是三字不論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明顯關鍵位置平仄和第二句相同,這是符合格律詩“相粘”規則的。再看第四句“婆律風清草木香”,平仄為“平仄平平仄仄平”,就是首字不論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第三句完美“相對”。
同樣的,我們可以推出後四句平仄關係,會發現除了首句,其他七句都是律句,而且遵守“相對、相粘”的平仄關係。
路人藤陰石徑涼,馬頭遙認贊公房。
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兜羅天近雲煙溼,婆律風清草木香。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紅鶴飛來山隱隱,玄猿啼罷月蒼蒼。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窮探自是平生病,拄杖真須到上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尾聯的“窮探”在今天讀作“qióng tàn”,但是在唐宋的時候是作為“平平”入詩的。“探”本來就有兩個讀音,在平水韻中平聲屬“十三覃(tán)”部,只不過今天的發音已經只有第四聲發音了。
如秦觀的“橡葉岡頭釋馬銜,區中奇觀得窮探。”更是以“探”作為七律首聯的韻腳字。所以不管我們今天讀什麼,在平水韻下,這是不出律的平仄關係。
首句失替,像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也是這種情況,但李白的年代是格律詩,特別是七絕格律的形成時期,只要不影響吟誦,有不合規範地創作是正常的事情。到了中晚唐,這種無心的出律基本上就不存在了。到宋詩中有很多學習杜甫拗律的故意出律情況,是有目的地對音韻改革、格律改革尋求突破,才形成了後來的孤雁出入群、葫蘆韻等寬鬆格式。
而律句、律詩的平仄關係,到了中唐,基本上就已經鎖死,而且文人們從小就熟悉,基本上不可能再出現這種失誤。
所以,這首詩首句中的“路人”必然是傳抄錯誤,要不就是題寫在石壁之上的拓印失真。
那麼到底是什麼字錯認呢?
錯認為“人”字,誰都想得到,只有一個“入”字。
首聯“路人藤陰石徑涼,馬頭遙認贊公房。”起筆交代環境。
這一聯看似“路人”和“馬頭”對仗,實際上毫無意義。七律首聯不要求對仗,而且文理不通。
不論是從平仄格律來說,還是從語法來說,“路入藤陰”才是正解,出句寫石徑,對句寫指向僧房。這樣才是合理合律的。
小路被藤陰遮蔽,石徑幽涼,對直過去,就是高僧的禪房。
“贊公”,就是指高僧,杜甫 《別贊上人》詩:“贊公釋門老,放逐來上國。”
頷聯“兜羅天近雲煙溼,婆律風清草木香。”繼續鋪開寫景。
“兜羅”,是一種樹,以“兜羅綿”(兜羅樹上柳絮狀棉編織而成)聞名於世,雪白、柔軟,一般用來比喻天上的白雲,自帶佛教神秘色彩。“婆律”,即龍腦香,亦名冰片。
天高氣清,雲天縹緲,清風徐來,草木含香。
這一聯寫晴天麗日下靈巖寺的佛光美景。
頸聯“紅鶴飛來山隱隱,玄猿啼罷月蒼蒼。”
紅色的仙鶴盤旋而至,山色青青,青色的老猿長聲呼嘯,月光無垠。
這一聯依舊在寫景,並且對仗很嚴謹。不過轉入虛構,並非繼續寫眼前景色,而是詩人腦海中的想象。
尾聯“窮探自是平生病,拄杖真須到上方。”
“窮探”指極力研求、深入思索。“拄杖”是指執持,引申為掌握、控制的意思。
我這一生的毛病啊,就是執著於道法(佛法)研究,要想真正掌握大道(佛法),還需要登上這人間仙境靈巖寺啊。
這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詩,有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味道,但是字詞明顯要更利落,是典型的格律詩作品。或者是文采的緣故,或者是心境的緣故,整首作品雖然寫景不錯,卻沒有什麼深意和主題,是簡單的遊記作品。
三聯寫景、尾聯讚歎、感慨,缺乏律詩本身的情感起伏,算是風花雪月的常態作品,也是近年來愛好古詩詞的朋友常用的創作方式——當然也有不錯的作品,但是很難說水平很高。
一首很普通的格律作品,還在傳抄的時候出了錯字,從詩文角度來說可以說是個小笑話。
但是又一點都不好笑。
因為沒人看出來,可能看出來了,也沒人說。
作品沒什麼關注,倒也正常,但是推上政府官網,還是嚴謹一些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