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中醫學歷來注重預防,早在《內經》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素問·四氣調神論》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預防內容包括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對於健康人來說,可以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對於病者而言,可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

一.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採取各種措施,做好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正氣不足是發生疾病的內在因素,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因此,未病先防,必須從增強人體正氣和防止病邪入侵兩方面入手。

1.增強正氣可以透過:

1).順應自然。《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四氣調神論》指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已從其根”。遵循四時變化規律,衣著、飲食順應自然,使起居有常,動靜合宜。

2).調神養性。中醫學非常重視情志活動與人體健康的關係。認為情志太過不僅直接傷及臟腑,引起氣機紊亂而發病,也可損傷人體正氣,使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下降。所以,調神養性,是增強正氣的一個重要方面。《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尤其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大規模傳染病時,不要驚慌,保持好的心態。心靜則神安,神安則氣機和順,人就不會生病。透過調神養性,又可以改善氣質,最佳化性格,增強自身的心理調攝能力,起到預防疾病的功用。

3).護腎保精。中醫歷來強調腎精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性。精能化氣,氣能生神,神能御氣、御形,故精是形、氣、神的基礎。《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指出“房室勿令竭乏”,即性生活要有節制,不可縱慾無度以耗竭其精。男女之間正常的性生活,是生理需要,對身體是無害的。若性生活的不到滿足,易形成氣機鬱滯之證。但性生活過度,必導致腎精腎氣虧損而使人易於衰老或患病。

4).鍛鍊體魄。古人養生,注重形神合一。《呂氏春秋·達鬱》:以“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為例,闡釋人體”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的道理。鍛鍊形體可以促進氣血流暢,使人體肌肉筋骨強健,臟腑功能旺盛,並可借形動以濟神靜,從而使身體健康。鍛鍊要點:運動量要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5).調攝飲食。飲食要有規律,定時定量,不可過飢過飽。注意飲食衛生。不要偏食,注意營養搭配。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和食物的寒溫屬性進行合理搭配,如藥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在呼吸系統疾病流行期間,可以食用一些具有“藥食同源”的食物,如百合、綠豆、菊花、黃芪等。

2.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氣。《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如夏日防暑,秋天防燥,冬天防寒;避疫毒,透過居家隔離、佩戴口罩等措施,減少癘氣相互傳染的機率;透過清潔消毒,通風換氣等措施,保持環境衛生。加強監測,防止水源和食物的汙染。

2).針灸、推拿、藥物預防。在呼吸系統疾病流行期間,可以服用一些預防感冒、提高免疫力的藥物,如板藍根、大青葉、貫眾、玉屏風散等,或者透過佩戴香囊、針灸、推拿的方式,以達到扶助正氣,防止病毒侵害的目的。《素問·刺法論(遺篇)》記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幹也”

二.既病防變

1.在疾病發生的初始階段,力求做到正確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傳變。早期診治,原因就在於疾病初期,病位尚淺,病情較輕,正氣未衰,病較易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說明正確的診治越早,療效越好,如不及時診治或者誤治,病邪就有可能步步深入,使病情變得更加複雜、深重,治療也就更加困難了。

2.防止

傳變包括阻斷傳播途徑和先安未受邪之地。尤其就呼吸系統疾病,如果在傷寒病早期太陽病階段採取正確的治療,則是防止傷寒病病勢發展的最好措施。溫病多始於衛分證,因此衛分證階段就是溫病早期診治的關鍵。如果溫熱病傷及胃陰時,其病變發展趨勢將耗及腎陰,清代葉天士主張在甘寒以養胃陰的方藥中,加入鹹寒滋養腎陰的藥物,以防止腎陰的耗損。

4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細讀《金瓶梅》039:李桂姐認乾爹,潘金蓮驚官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