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清明細雨如絲慢慢落下,碎花遍地,鮮紅浸到泥土裡。稀稀落落的雨聲中,夾雜著鳥鳴蟲叫,青草和著落紅釋放出陣陣清香,彷彿訴說著人們的哀傷。我國清明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大部分地區的人清明前後都要去祭祖,表達著對逝去親人的懷戀和祝願,體現著我國濃厚深重的孝老敬親文化。

清明時節,不同地區有不同習俗。有人選擇登高望遠,把鍛鍊身體和緬懷先人結合起來;有人選擇放風箏,堅定相信高飛的風箏能傳遞出美好的期望……不同習俗體現著人們共同的美好願望。而本文要講的俗語:“女兒歸寧娘不愛,女婿上墳辱先人”是清明期間習俗,此類思想在傳統中國人心中植根。

不止在清明時節,女兒歸寧娘不愛,在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女性都不能待在父母家中。一方面傳統文化中覺得女性外嫁以後,某種程度就不屬於本家人,重要節日回到家中不合適。另一方面在家族傳承過程中主要依靠男性,女性的作用弱,因此人們就輕視女性在家族的地位,逐漸形成畸形的男女觀念。其實很簡單,清明不歸寧和外嫁女去世後不在孃家埋,是同樣的道理。

結合現實看,女性不在孃家過重要節日受相關條件的限制。古時候,交通不便,外嫁距離過遠,就沒法在重要節日探親,有的甚至出嫁後一輩子都無法歸家。實際生活來看,出嫁意味著新家庭組成,慢慢脫離原生家庭無可厚非。結婚以後,重要節日還在孃家過,於情於理都不合適。

當然,女性清明歸家,娘不愛是誇張說法,並不是真的嫌棄,而是對習俗的表現。假設說女性在清明回家,能原諒,女婿清明跑去丈人家祖墳上墳,肯定要遭到詆譭。主要原因有二:一女婿和丈人家的關係以妻子為紐帶,沒有血緣關係,而上墳祭祖要求有血緣關係;二女婿某種程度能看成是外人,耕丈人家的田都被說閒話,何況是祭祖,有越俎代庖嫌疑。以上兩點說的是女婿不上墳的原因,符合當時背景。

女婿上墳辱先人不是辱先人,同樣是誇張說法,體現的是不讓女婿上墳的習俗。這裡要說明的是:我國民間有種特殊的婚姻關係,入贅,即人們常說的上門女婿,此類情況上墳沒有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上門女婿身份特殊,既是入贅,就是同個家族,這在入贅儀式上就能體現出來。

現代社會,通訊手段日新月異,人們能利用各類社交手段,實現探親效果,線下互動交流沒必要。這種大環境下,女性回孃家的時間慢慢被弱化,除春節以外,基本都有回家探親的現象發生。畢竟有工作時間大都不自由,願意回家探望父母都是不易,時間上的約束就被忽略。新時代就要有新觀念,不管男性,還是女性,都有贍養父母的責任,因此任何時候回家探望父母都是理所應當。

至於說,女婿能否在清明祭拜祖先,要結合當地風俗決定,要最大可能性的尊重風俗習慣。雖說女婿上門辱先人是誇張的說法,但要在乎外界看法。你對俗語:“女兒歸寧娘不愛,女婿上墳辱先人”如何看待?#三農發文挑戰賽#

11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為什麼把事情沒辦好稱之為“砸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