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

這一天,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一樣長。從這一天以後,北半球白天比夜晚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有農事諺語說:“春分風多雨水少,土地解凍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曬,冬麥返青把水澆。”

歐陽修對春分也曾有過一段精彩的描述:“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唐朝的徐鉉在《春分日》中寫道:“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雲。燕飛猶個個,花落已紛紛……”

春分的前一個節氣是驚蟄,今年在3月5日。驚蟄指的是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

在這之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天上春雷陣陣,就驚醒了蟄居的小動物,稱為“驚”。

有農事諺語說:“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天氣漸漸寒轉暖,華北田野地化通。”

唐朝的韋應物也在《觀田家》中寫道:“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驚蟄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春分後面的節氣是清明,清明節又叫踏青節。

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另外清明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唐朝杜牧在《清明》中描寫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朝的韋莊在《長安清明》中描寫到:“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非常準確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因為我國幅員遼闊,二十四節氣更適合中國黃河流域北緯30度到北緯45度之間的區域的情況,所以在大連,我們要等到清明前後才會見到小草發芽。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二十四節氣之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