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逸則淫,容易生惡念,所以人還是要多這樣做
南懷瑾先生著述 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左丘明的《國語》一書中,有一篇敬姜論勞逸,敘述魯大夫公父文伯的母親——敬姜,對兒子的一番教訓,政治思想非常高。她說人必須要接受勞苦的磨練:“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一個人環境好,什麼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墮落。民族、國家也是這樣。所謂“憂患興邦”,艱難困苦中的民族,往往是站得起來的。
所以古代許多懂得為政的人,都善於運用“勞之”的原則,使得官吏、百姓沒有機會耽於逸樂。“勞”包括了勤勞、勞動、運動許多意義。所謂“君子勞心,小人勞力。”人在辛勞困苦的時候,對人生的體會較多,良善的心性容易發揮出來。不過這是好的一面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有把這個原則反用了的,就是不使人太過安逸,儘量使他勞苦,永遠不能安逸下來,沒有機會思想,也不敢思想,這就是用反的一面。
《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
最好自己多做“苦役”,做勞動。你說,那我多拜幾次佛,那還不算勞動啊?多做一點為大家、為別人應該做的勞苦的事,勞其筋骨的事情。這個道理,就是古人的一句話:“勞者善心生”,一個人適當地勞役,慢慢就引起善心。所以孔子也說過,“小人閒居為不善”,自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悠閒到極點,一天坐在那裡叫做修行,實際上變成了不好,就是“小人閒居為不善”,反是糟了。所以,這個時候,重點就是告訴你,要做很深的“懺悔”,同時要做一切的“苦役”,自己拿苦頭給自己吃。
《禪秘要法講座》(東方出版社)
--------------
凡人在靜時,心內思想反而繁亂,此是大家所曾體認過的,一般人最怕寂寞,因為思想無所寄託,老年人最怕孤獨,感到人生沒有依恃的悲哀,但是對於學儒、學佛、學道的人而言,寂寞乃一種享受,故能甘於寂寞,樂於清靜。這是對靜坐已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亦只有少數修養高深的人能達到此種境界。
而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淨寂寞中發動,老子說:“萬物芸芸,各復歸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這是一切靜坐參禪的入靜境界,然此靜的境界,得來不易。
武術是人體在運動,不過雖是外動而內心反易得靜,以此求靜境,也同樣得到殊途同歸的妙用,利用這個動靜相應的道理而發明武術。凡人身體在勞動時,思緒反而不會紊亂,亦即有所寄託,若體不活動,無所事事,呆然不動,則反比死還難受,要不胡思妄想,亦不可得,孔子有言:“小人閒居為不善。”足見人身心理生理之本能,自然有其相互關聯互動影響的作用。
《太極拳與道功》(東方出版社)
-------------
古德雲:在在處處均可明道,在在處處均可見道。佛雲:“一切處均可成正等正覺。”禪堂起香、行香、跑香即是古德想盡辦法,使人斷妄,妄念起不了,故勞者善心生,清淨心現前。此並非“就是”了,實為無辦法之辦法,猶如吹湯見米。然能保持此一片清淨心,以後即是一條康莊大道,照此下去,五日後自有道理。“心如不妄想,步步生蓮花”。什麼是清淨世界?善體認之。
《習禪錄影》(東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