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親,表為外之意,一般意指舅舅、姨媽、姑媽三種至親的後代,之所以說是表親,因為不是同宗同姓,而且一般也不在同一地居住,而是分散於各地居住。
堂親,堂指家中正房,一般用來表示同祖父的親屬關係,是父親弟弟或者哥哥的後代,是同宗同姓,有著共同祖父,雖然並非是嫡親,但也不遠,而且都是共同居住在一個地方。
對於這麼一句話,有人是這麼理解的,認為是寓意親戚之間的親情關係,哪怕有著三千里的距離,哪怕過去五百年,也是牢不可破的,不會隨著距離和時間而改變的。
其實這個解釋並不合理,首先來看看前半句“表親三千里”,其實意思就是表親很遠,這個三千里意指距離遠,而在生活中大部分表親不在同一地居住,隨著上一輩至親的陸續去世,下面一代表兄弟表姐妹了可能還會走動走動,但是再下一代呢?
隨著距離和時間問題,走動會越來越少,甚至再下一代都互相不認識,關係會越來越疏遠,漸漸地就會斷了聯絡。
不然怎麼會有“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全不曉”的說法呢,不然為什麼不說是“二代堂”呢?
當然表親之所以是三千里遠,不是因為血緣有什麼差別,認真來說表兄弟和堂兄弟其實血緣關係都一樣的,只不過表親的和堂親有兩個最大區別,一、不在同一個地方居住:二、不是同姓,所以隨著時間推移會越來越疏遠。
再來說說後半句“堂親五百年”,其意思應該是指堂親之間的關係會一直持續很久很久,所以用五百年來形容。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是同族,有共同的祖先,平常又在一個地方居住,有著這層血緣關係自然會互相幫忙,像我的家鄉,村裡有兩個大姓,出了五服的,雖說不見關係多麼緊密,但畢竟是同族,對比不是同族的人,自然關係更好,而在五服之內的,可能平常看上去也沒有走的多近,但有事情了都會彼此過去幫忙,有的也就是祖父輩是堂兄弟關係,也依舊親密團結。
可能有些人對“五服”這個詞不太瞭解,在這裡說一下:五服的意思是指古代喪服按跟死者關係的親疏分為五種,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後來隨著時間推移,主要是用出沒出五服來表示家族關係的遠近。
雖然現在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搬到城市裡居住,但依舊與同族兄弟聯絡不斷,因為老家是他的根,每年都會回去的,說不定以後還要回去養老,就算不經常回去,因為有著共同祖先,每年清明節也會一起上墳祭祖,所以堂親之間的緊密關係,會延續很久很久,哪怕下一代,下下代,都依舊會聯絡和走動,會互相幫忙的,甚至出了五服,也還會有聯絡,畢竟同族,畢竟居住在同一個地方。
其實之所以這樣,最關鍵的地方是堂親都是同姓,有共同祖先,還在同一個村莊居住,肯定都會互相扶持的,往前推幾十年,之前中國的農村地區的村落,多以一個姓氏為主集中居住,或者一到兩個乃至幾個的大族共同居住,甚至大的宗族居住地形成了村莊或鄉鎮。
像我的家鄉,村子裡現有二十個左右的姓氏,但大多數姓氏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逃荒而來的,在村子800年的歷史中,之前主要是有兩個大姓居住,可以說古代的農村,就是宗族的天下,大多數農村都以一個或者兩三個姓氏為主居住,在這種環境下,堂親這種親近關係,因為有著共同祖先,又同在一地,自然緊密聯合在一起,過幾代以後,別說在五服範圍之內,即使出了五服,也還是同宗同姓,也還是自己人的範圍,因此自然堂親五百年了。
所以簡單來說,老祖宗留下“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諺語的深意就是表親會越來越遠,而同姓的堂親,有共同祖先,在同一個地方居住,關係會持續很長很長時間的。
最後客觀來說,事無絕對,雖然按道理說堂親有同一個祖先,又在同一地居住,肯定會關係緊密,而表親不在同一地,隨著上輩至親先後逝去,能維持一代就算不錯了。
但具體生活中,還有因個人情況不同,不一定因為堂親在同一個地方,有共同祖先就會更加親密,像有的人就是跟表親處得好,自然更加親近,而一般來說,父母與舅舅、姨媽、姑姑這些至親沒什麼利益衝突,關係更好長久維持,下一代的表親自然容易相處融洽。
而親兄弟之間,因為利益,因為彼此妻子的意見不同,相處親密無間的情況還是少,更多是心裡有別扭,甚至反目成仇,如同仇人一般,那麼下一代的堂親,受上一輩的影響,這關係融洽得了嗎,相處的好嗎,往往很難的。
所以萬事無絕對,具體還是看個人情況,還是看彼此如何相處了,無論表親還是堂親,相處好了,那就是親人,相處不好了,也只是親戚罷了,甚至也就是有血緣關係的平淡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