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魯迅
1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的開拓者,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後與《藥》《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
魯迅先生堅信:要抱有希望,才能看到希望。他筆下的看客們對別人的遭遇評頭論足,對事不關己的慘禍麻木不仁,甚至對身處不幸者落井下石。他從心底發出吶喊,渴望喚醒沉睡的國民。毛主席曾稱讚:“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先生的《吶喊》共收錄14篇短篇小說,真實地描繪了“五四”前後,人吃人的黑暗封建社會,人民的愚昧無知和麻木不仁,人與人之間的自私冷漠,虛偽和殘忍;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
2《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陳士成都是考不上秀才的讀書人。孔乙己雖寫得一手好字,但酗酒懶做、窮困潦倒,甚至還偶爾做些偷竊的事,導致被打斷腿,斷送了生路。陳士成求官不能求財不得,在連續十六回落榜後,徹底瘋了,活活淹死在萬流湖裡,十個指甲裡都滿嵌著河底泥。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他們都是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四體不勤,最後被封建社會所吞噬。
這讓我聯想到現代社會的啃老族,父母辛苦培養孩子成人,但很多人眼高手低,放不下讀書人的面子做苦工,甚至沉迷虛擬世界無法自拔。這也警醒我們反思:讀書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全國政協委員唐江澎校長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孩子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贏得未來的幸福,造福國家社會。”
3“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魯迅《一件小事》
《一件小事》透過描寫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高度讚揚了車伕善良、正直、無私,勇於承擔責任的優秀品質,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尊敬與欽佩。同時也反思自己的行為。
在文章的最後,先生寫到:“這事到了現在,還是時時記起。我因此也時時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表達了魯迅先生的愧疚之心一直都在,這件事也一直鞭策著他自己:教他怎樣做人,教他慚愧,教他自新,同時也增長他的勇氣和希望。
這件小事讓我聯想到現今社會層出不窮的碰瓷事件,它讓我們在出行中防不勝防。不僅壞了社會風氣,也寒了人心。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善意屢屢遭拒,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事情也聽得多碰得多。但我們仍然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正如曾子所說:“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4《故鄉》和《社戲》都寫到“我”的童年趣事,這兩篇文章讓我想起故鄉的大海,家鄉的惠安高甲戲,還有親密無間的發小們。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這正是我們幾個發小常去玩耍的地方,面朝大海,吹海風、聽海拍岸,踏浪玩水、看夕陽;抓小螃蟹、撿貝殼、挖海蠣。
現在海邊多了很多娛樂專案,最難忘的莫過於,大夏天的傍晚一起燒烤。夕陽西下,我們帶著備好的各種食材飲品,在燒烤場租下燒烤爐,吹著涼爽的海風,邊烤邊吃邊聊,歡聲笑語,猶在耳邊。
故鄉不僅有美麗的大海,還有村莊每年上演一次的高甲戲。演員們畫上精緻的妝容臉譜,穿戴好戲曲服飾、鞋帽,在一個露天搭建的大舞臺上,舞臺中央演員們唱唸做打高潮迭起,舞臺兩旁敲鑼打鼓鑼鼓喧天,上演一出藝術盛宴。
兒時的我們,根本看不懂戲曲,只是為了湊熱鬧,跑前跑後瘋玩,竄來竄去找好吃的。印象最深的是,到後臺看演員化妝,買冰棒和冰糖葫蘆吃。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如今看戲的人越來越少,臺下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的場面已不復存在。
兒時的夥伴,如今都已各自成家,我們四個情如姐妹的發小,每年都會爭取聚會一次。平時聯絡得少,並不妨礙我們的友情,每一次的相會都有聊不完的話題,道不盡的情誼。
感謝網際網路時代,無論相距再遠,無論多久不見,讓我們都可以隨時聯絡。成長路上感謝有你們,願我們一直相伴到老……
5魯迅先生的文章,文筆生澀難懂,內容剖根揭骨。聽說中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魯迅先生的文章,不能淺顯的只看表面故事,要理解文章背後的深層含義。魯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和對人性的解剖,雖然難以理解,但我們仍然應該學習魯迅、繼續跟隨魯迅,從先生的文章,得到一些受益一生的道理。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必須和實際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