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鬼谷子 持樞》闡述的是君王之策,領導之術。教師借鑑其中的智慧,治理班級,教育學生,很有益處。

《鬼谷子 中經》,通俗講就是心經,即攻心之術,是指恰到好處的經驗策略,是撬動對方心靈的謀略,其所論述的是制人心法,是交人之術,也是領導的藝術,是為人處世的精華,深諳此道,必成為一個有城府之人。

“中經”是指透過自己的內心活動、心計而產生應對外界事物的謀略,研討實施的目的是洞察人,團結人,感動人,制服人,躲避人。即“制人而不被人所制”。

儒家崇尚中庸,其“中”的意涵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意思,這與《中經》的“中”的意思基本相同。

我們知道,在華夏文化中,“符”是方法措施策略,是護佑的秘笈招法;如,“陰符”“符言”。“經”是經驗精要精華典範規律,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原則和根本遵循,是某一範疇著作的經典;如,《易經》《山海經》《道德經》等。

《中經》講述了“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和音”,“解仇鬥郄”,“綴去”,“卻語”,“攝心”,“守義”等七種為人處世的秘訣。指出在與人交往中如何考察對方、利用對方和控制對方的方法。這些道理雖然略顯短淺,僅停留在趨利避害的層面,有其不足之處;但從“制人者握權,制於人者失命”這一句警語看來,震撼人心,反映了政治鬥爭的爾虞我詐,冷峻無情,還是值得大家高度重視的。

《中經》,謂振窮趨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執,窮者不忘恩也。能言者,儔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執者,養使小人。蓋士當世異時,或當因免闐坑,或當伐害能言,或當破德為雄,或當抑拘成罪,或當慼慼自善,或當敗敗自立。 故道貴制人,不貴制於人也。制人者握權,制於人者失命。是以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和音,解仇鬥郄,綴去,卻語,攝心,守義。

《中經》也主要是為君之道,所論述的是,在對方窮困時,施以援助的人,大多能言善辯、道德高尚。聰明的君主要設法主動拯救那些被拘捕而身陷囹圄的人,那些人就不會忘記救者的恩情。能言善辯的人,就要樂善好施,廣行恩惠。廣行恩惠的人,應該依道而行。救助處於困境、地位低賤的人,可以使他們聽從自己使喚。在世道動亂時候,有才能的人,有的倖免於兵患;能言善辯之人,有的終究擺脫小人讒言所害;衝破道德約束的人,有的稱雄一方;有才能善辯之人,有的犯罪而被拘禁起來;有的心懷憂傷,只能獨善其身;有的在困境之中,也只能始終保持自立。 所以,那些能言厚德的人,可貴在於控制對方,而不被人控制。控制對方的人,掌握權勢;被別人控制的人,稍不留心,就會失去性命。因此,由中經之道產生的制人方法是: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和音,解仇鬥郄,綴去,卻語,攝心,守義。《本經》部分講的是各種道術,它的權變要點都記錄在《持樞》《中經》兩部分。

有道德,有才華,善於權變的人,平時要努力幫人,救人;特殊時期,一定要力爭用道謀制人,而避免受制於人。這是為人處世的總原則。

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者,謂爻為之生也。可以影響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視非,耳不聽邪,言必《詩》《書》,行不僻淫,以道為形,以德為容,貌莊色溫,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隱情塞郄[ xì ] 而去之。

“見形為容,象體為貌”,這一方法適宜洞察那些狡猾偽詐的人,可以從他們的身影聲音以及形體容貌來辨識其素質。而那些有品德的君子,他們眼裡不看違背禮節的事,耳朵不聽邪惡的聲音,說話必定引用《詩經》和《尚書》裡的句子,從不為非作歹,用良好的道德作為自己行事的標準,他們容貌端莊神色溫和,對這些人就是不可以透過外表來辨識的真實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隱藏自己的實情,悄然離去遠遠偷偷考察。

尋友。看相是識人的一個主要途徑,所謂“見形為容、象體為貌”,實際上就是一種觀人術,即從對方的外貌和神態去推知其內心世界,而後瞭解他的心性品行。膚淺的人,容易從外表容貌舉止做出判斷;而城府深的人,就需要較長時間考察他們的言行舉止,才能綜合判斷是否可以為友。

聞聲和音,謂聲氣不同,則恩愛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能為四聲主,其唯宮乎。故音不和則不悲,不是以聲散、傷、醜、害者,言必逆於耳也。雖有美行、盛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此乃氣不合,音不調者也。

聞聲和音”這一方法,說的是如果人們意氣不投,雙方就不能溝通感情。這就是商和角兩種聲音不和,徽和羽不般配的道理。能主導商、角、徽、羽四種聲音的,就只有宮了,所以聲音不和就不能感染聽眾,聲音若是散亂、傷人、醜惡、有危害,那麼聲調聽起來一定逆耳。與自己持不同立場的人,就算他們行為良好和聲名盛大,也不能像比目魚和比翼鳥那樣親密無間,這是意氣不投、音律不和的緣故。因此,道不同不相為謀。

交友。音樂講究和聲,人講究情投意合,話不投機半句多。與人相處最好還是情投意合,對不投緣的人,還是敬而遠之為好。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解仇鬥郄,謂解羸微之仇;鬥郄者,鬥強也。強郄既鬥,稱勝者高其功,盛其勢。弱者哀其負,傷其卑,汙其名,恥其宗。故勝者聞其功勢,苟進而不知退;弱者聞哀其負,見其傷,則強大力倍,死為是也。郄無極大,御無強大,則皆可脅而並。

運用“解仇鬥郄”的方法,就是勸解消除那些微不足道的仇隙雙方的矛盾,使強者相互爭鬥,兩虎相爭。“鬥郄”就是使強者相互爭鬥。君王看到兩強者已經相互爭鬥了,就要稱頌勝利的一方,拔高勝者的功勞,盛讚他的氣勢。而對於弱者失敗的一方,就要為他的失敗哀傷,為他的力量卑微,名聲受損,祖宗受辱而表示痛心與關懷。這樣,勝利的一方往往就會宣揚自己的功勞和氣勢,一味進取不知退讓,不顧深淺。弱者感到君王哀憐自己的失敗,看見他的傷痛,就會心存感激加倍增強自己的勢力,和對方殊死搏鬥。這樣,強者的力量不會過於強大,防禦也不強大,那“我”就可以從中取利,駕馭脅迫雙方,必要時,甚至將其剷除。

有心。領導者往往善於製造矛盾,利用矛盾,挑撥離間,並對爭鬥的雙方採取不同的態度與策略。“解仇鬥郄”,實際是領導者的一種馭人術:強者相鬥,稱讚勝者與同情敗者,時機不成熟,絕不公開選邊站隊;看準機會,就要勇敢地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面對弱者相爭,我先坐山觀虎鬥,享受漁人之利,而後再以合適時機去調停,進行收買拉攏,達到為我所用之目的。

綴去者,謂綴己之系言,使有餘思也。故接貞信者,稱其行,厲其志,言可為可復,會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驗以結往,明款款而去之。

綴去”的方法是,君王對那些離去的人,用套近乎的言語聯絡,使他們不忘自己的關懷,使舊情永存。而對於忠貞信義的人,要當面背地稱頌他們的行為與功績,鼓勵他們在新的崗位再接再厲,並稱贊他們將來可以大有作為。也明說,可以回來和自己共事。對方感恩前情,必然滿懷期望和喜悅。君王也善於要借鑑他人的經驗,檢驗自己的經歷與功過,表達對離去之人依依不捨的心意。一定要注意和離職的人聯絡感情,那麼,此人雖已離去,必定把“我”的情誼銘記於心。

有情。“綴去”,主要是闡述君王對離開自己的人才的策略,懺悔,反思,關心,留戀,鼓勵,誇獎,成為離去之人經常聽到和想起的主旋律,既為自己留後路,又吸引新的人才。

卻語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數短之處,識其短驗之。動以忌諱,示以時禁。其人因以懷懼,然後結信,以安其心,收語蓋藏而卻之。無見己之所不能於多方之人。

卻語”的方法是,伺機觀察對方的短處。所以,人話多了必然會有過失,要議論他的失誤並加以驗證。要用那些觸犯禁令的言談來嚇唬他,使他畏懼。然後,真誠地安撫他恐懼的心,向他表明自己沒有惡意,讓他安心,收起話語為其保密並離開。還要叮囑他不要再把這些過失暴露給有見識的人。

留心。時刻留心他人的把柄,對朋友,言其危,讓他有恐懼感;為他保密,讓他心存感激。對敵人,記清時間地點證明人,已被今後鬥爭之需。卻語,首先自己要少言。

攝心者,謂逢好學伎術者,則為之稱遠。方驗之,驚以奇怪,人系其心於誠己。效之於人,驗去,亂其前,吾歸誠於己。遭淫色酒者,為之術;音樂動之,以為必死,生日少之憂。喜以自所不見之事,終可以觀漫瀾之命,使有後會。

攝心”的方法是,見到好學而技藝高超的人,就四處宣揚他的名聲;他的才能一旦得到證明,就真心讚歎他的名聲,這樣對方就會在心裡和自己拉近關係。把他的成就顯示給眾人,用過去的經驗證明他的成就,並表示自己真心為他高興。碰到貪酒好色的人,要想辦法打動他,用音樂感動他,說明沉湎酒色必然會加速滅亡,表達人生苦短的憂愁和生命珍貴。這樣他會因為學到了技藝和音樂而歡喜,同時也因戒絕酒色而延長生命,最終明白自己對他的心意,並相約後會有期。

動心。要誇張地稱讚自己的同事、朋友,為他們廣泛揚名,使他心存感激;對於有酒色等缺點的朋友,要用音樂美術等樂趣轉移他的興奮點,影響他走上正路而脫離苦海,獲得益處,使他終生感激。

守義者,謂守以人義,探心在內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從外製內,事有系由而隨之。故小人比人則左道,而用之至能敗家奪國。非賢智,不能守家以義,不能守國以道。聖人所貴道微妙者,誠以其可以轉危為安,救亡使存也。

守義”的方法是,與人交往要堅守仁義,講誠信,並且用仁義來打動對方的內心,使其心意相通。既然是探知對方內心,就應該明白對方的心意所在。透過仁義之道,從外在到內裡控制他的內心,由此就能無往而不勝,使其跟隨。所以,內部的小人和敵人勾結,用旁門左道就會敗壞國家,奪取政權。不是賢明智慧的人,不可能用道義來保家衛國。聖人崇尚道義的精微玄妙,確實是因為守義之“道”可以國家轉危為安,救亡圖存。

重道。自己堅守仁義道德,並誠信待人;時刻洞察警醒內部小人與敵人的勾結;甄別忠誠賢明智慧之人與己共事,努力實現共贏。

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10分鐘讀完《水滸傳》一百單八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