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仔細看《西遊記》原著,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這個現象特別有意思。

在《西遊記》前半部,唐僧的三個徒弟,都抱怨過唐僧太嘮叨。

唐僧身為和尚,又是自小修持的大德高僧,他難道不知道,合格的和尚應該清靜無為、戒驕戒躁。

為什麼取經路上的他,一直叨叨不休呢。

這裡面牽扯到一個團隊管理問題:統一行動。

取經是個歷時長久、任務艱鉅的工作,路上會碰到很多棘手的問題,只有師徒們的行動統一,內部才不會出現矛盾,取經團隊才能順利取到真經。

而統一行動,首先得統一思想,而統一思想,必須先從思想上改造!唐僧的嘮叨實際上是為了改造徒弟們的思想。

所以,唐僧的嘮叨,貶義上講是囉嗦,從褒義上講就是教誨,

人的思想不同,對“唐僧嘮叨”的評價也不同,在徒弟們眼中那是話多,在神佛眼中那就叫苦口婆心。

為了使團隊順利取到真經,團隊成員首先要齊心,人的經歷和立場不同,思想自然也不同,那麼處理未來的一系列困難,肯定會出現不同的意見,而這不同的意見,就是矛盾。我們都知道,一個充滿矛盾的團隊,是做不成事情的。

為了避免師徒產生不可挽回的內部矛盾,唐僧必須在取經路上反覆嘮叨,言傳身教。因為思想的統一,離不開教育的統一。

那唐僧的教育內容是什麼呢?

統一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主要是統一世界觀。因為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產生什麼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唐僧的世界觀是唯心的世界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自己的一顆心是真實的。心外無物,我們所碰到的一切困難都屬於心魔,所以要修心。

就因為這個世界觀。唐僧在處理取經事務的時候,就顯得特別消極,他總是把問題向內歸因。

眼前發生的事情都是正常現象,我們不能計較,一旦計較了,就是我們的心不靜。所謂,燭未動,幡未動,只是心在動。

徒弟三人的思想,屬於向外歸因。

為什麼對待同一件事情,唐僧的看法和三個徒弟的看法大相徑庭呢?

造成這種現象,全是思想不統一的結果。

唐僧是佛家思想,徒弟們是世俗思想。處理事情的辦法,肯定不一樣。不一樣的認識,自然產生不同的方法論。

由此,唐僧對待徒弟三人要嘮叨、要責罵、甚至不惜使用暴力(念緊箍咒)。他的目的,就是要透過反覆、頻繁的語言灌輸,讓佛家思想進入徒弟三人的腦海,使佛家思想變成他們的主要思想。

我們知道,師徒四人所處的環境,是相對封閉的。一路上高山峻嶺、人跡罕至。徒弟三人能接受到的外部資訊特別少,這個時候正是灌輸思想的最佳時機,沒有他人的資訊干擾,我的資訊就是主要資訊。唐僧必須對著徒弟們狂噴,讓佛家思想在他們的頭腦中佔據有利位置。

假話說了一千遍就成了真話,意思並不是說,假的東西,因為說的多,就變成真的了。而是講,本來大家認為假的東西,因為聽的多了,就逐漸認為假話是真話了。

我們看《西遊記》後半部,徒弟三人再沒有埋怨唐僧話多。唐僧成功使徒弟們的思想和自己同化了。所以在後期,唐僧說什麼,徒弟們都認為是金玉良言,因為徒弟們自己也是這麼想的。同時,他們在後期處理問題的行動也越發一致。

嘮叨的唐僧還是那個唐僧,徒弟們卻變了。他們的思想受到了洗禮,世俗思想全然消失,剩下的都是滿腦子佛家思想。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得以成佛。

17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細讀《金瓶梅》043:韓道國請客,潘金蓮挑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