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綜變化、氣象萬千的藝術,給予我們以最複雜最細緻最輕靈的心底顫動
接下來的3分鐘,我將陪您一同欣賞這幅世界名畫
品味藝術,靜養靈魂
“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
《踏歌圖》軸,南宋,馬遠作,絹本,設色,縱192.5釐米,橫111釐米。
馬遠是南宋時期光宗、寧宗兩朝的宮廷畫師。馬遠出生於藝術世家,世代均以圖畫為業,先祖時號稱“佛像馬家”。曾祖父馬賁在北宋元祐時期就已是著名的宮廷畫家,父親馬世榮和伯父馬公顯皆為宋高宗時期畫院待詔,其兄馬逵以及子馬麟也皆為優秀畫家,故有“一門五代皆畫手”的美稱。馬遠的畫作意境清新,苦心孤詣,在山水畫上,更是改變了五代及北宋以來全景式構圖的畫法,利用景物的一角來表現廣大的空間。他用筆精練,蒼勁有力,設色清潤,大斧劈皴,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繪畫語言,尤以山水畫成就最高。馬遠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構圖上,常以區域性取景,畫景物的一角,其餘的大片留白,被人稱為“馬一角”。一是技法上,畫樹枝則以瘦硬線條向下斜拖,被人稱為“拖枝馬遠”。這在《踏歌圖》裡也都有一定的表現。馬遠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家”。
《踏歌圖》軸是南宋馬遠的傳世名作,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馬遠不僅是位受到皇帝賞識的畫院待詔,還獨闢蹊徑創造了“馬一角”式的全新取景方式和“拖枝”的筆墨技法,並且他的畫作愈加註重自由的精神以及意境趣味。《踏歌圖》是一幅中國古代繪畫中少有的反映“農樂”題材的作品。“踏歌”源於古代的一種歌詠娛樂形式,就是一邊歌唱,一邊用腳踏地打著節拍。《踏歌圖》描繪的正是陽春時節這樣一個歡樂的場面,也映現著豐收之年的喜慶氣氛。畫家並沒有去描繪鄉間踏歌盛況的全貌,而是選取了左右兩組互相呼應的6個人物。
田埂上四個老農帶有幾分醉意,腳踏節奏,手舞足蹈,舉止頗為有趣。
透過生動的形態把踏歌歡樂的氣氛表現得活靈活現。在田壟的最左邊,男女兩個孩童斜著身子歪著頭瞪眼張望,讓人彷彿可以聽到來自村莊的歌聲、笑聲和節拍聲。
雖然幾個人物在圖中所佔的位置很小,但卻極為引人注目。不得不說畫者在構圖上是多麼獨具匠心。
我們明天
不見不散
更多高畫質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