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園
在紹興市越城區的春波弄,坐落著一座始建於南宋的江南園林——沈園,曾是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園,因此又名“沈氏園”。初成時佔地大約七十畝之多,園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綠樹成蔭,一派江南景色。
沈園春景
公園1199年暮春的一天,一位古稀老人來到園中游覽,不禁觸景生情,寫下了《沈園懷舊》:
其一: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帳然。
其二: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無復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疑是驚鴻照影來。
這位老人便是陸游。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陸游父親、淮南路計度轉運副使陸宰奉詔進京,於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陸游。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是一位長壽的愛國詩人。陸游的一生仕途不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文學方面尤其詩詞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詞與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劉克莊謂其詞“激昂慷慨者,稼軒不能過”。有手定《劍南詩稿》85卷,收詩9000餘首,以及《渭南文集》50卷、《老學庵筆記》10卷及《南唐書》等。書法遒勁奔放,存世墨跡有《苦寒帖》等。
陸游像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罷官。1166年,此時陸游已年逾不惑,想到種種不順,感慨萬千,但又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自勉,寫下《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詠梅
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在抗金前線的軍旅生涯給陸游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這一時期應是他最接近實現畢生理想的時候。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途經劍門關,正遇小雨,寫下了《劍門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銷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劍門道中遇微雨
陸游到成都後與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他度過上元節,在抗金一線一幕幕又湧上心頭,寫下了《漢宮春·初自南鄭來成都作》:
羽箭雕弓,憶呼鷹古壘,截虎平川。吹笳暮歸野帳,雪壓青氈。淋漓醉墨,看龍蛇飛落蠻箋。人誤許、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
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花時萬人樂處,欹帽垂鞭。聞歌感舊,尚時時流涕尊前。君記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南鄭古城樓
為迴應主和派攻擊他“頹放”“狂放”,陸游自號“放翁”,進行反擊。罷官閒居山陰其間,寫下了描繪田園風光的《遊西山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遊西山村
淳熙十三年(1186年),陸游閒居山陰五年之後,朝廷才重新起用他為嚴州知州。陸游入京向孝宗辭行,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臨安春雨初霽
宋光宗繼位後,升陸游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多次進諫光宗繼承孝宗志向,繼續準備北伐。主和派群起彈劾,終以“嘲詠風月”為名被罷官。再次回到山陰家中,陸游悲憤不已,自題書房為“風月軒”。自此開始了最長的一次閒居生活。
這年,老人感慨敵人尚未消滅而自己卻已遲暮,收復故土的宏願只能在夢中實現,奮筆填詞《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訴衷情
紹熙三年(1192年)一個秋天,老人清早出門,肅殺秋風讓他想起淪陷金人之手六十多年的中原故土和百姓,悲從中來,寫下《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年十一月四日夜晚,天氣寒冷,風雨大作,望著屋外風雨,陸游觸景生情,在睡夢中彷彿實現了自己金戈鐵馬、收復中原的夙願,醒來後即興寫下《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風捲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當然老詩人也有描寫美麗田園風光的詩作。慶元五年(1199年)四月立夏過後,陸游在家中納涼,怡然自得,隨筆寫下《幽居初夏》: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幽居初夏
冬天,詩人在寒冷夜晚沉醉書房,寫下了富含哲理《冬夜讀書示子聿》送給兒子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讀書示子聿
嘉泰二年(1202年),七十八歲的陸游最後一次應朝廷詔入京,任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秘書監,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並免去上朝請安之禮。次年四月,國史編撰完成,寧宗升陸游為寶章閣待制,陸游遂以此致仕,時年七十九歲。
編修國史其間,陸游大力讚揚和支援韓侂冑北伐主張,併為其作記題詩,勉勵韓侂冑抗擊外侮、收復故土。
陸游回到山陰,浙東安撫使兼紹興知府辛棄疾拜訪,二人促膝長談,共論國事。辛棄疾奉召入朝,陸游作《送辛幼安殿撰造朝》送別,勉勵他為國效命,協助韓侂冑謹慎用兵,早日實現復國大計。
陸游與辛棄疾
開禧二年(1206年),宰相韓侂冑主持北伐,陸游聞訊,欣喜若狂。但韓侂冑用人失察,西線主將通敵叛變,東線將領主和,次年十一月,權臣史彌遠發動政變,誅殺韓侂冑,嘉定元年(1208年)九月,南宋與金國訂下更加屈辱的“嘉定和議”,北伐宣告徹底失敗。陸游聽到這些不幸訊息,悲痛萬分。
嘉定二年(1209年)秋,老人憂憤成疾,臥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陸游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五歲。臨終之際,留下絕筆《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