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個月前,河南春晚的一舞《唐宮夜宴》,讓幾億中國人激動不已。

沒錢沒人的河南春晚節目組,利用文化格局上的降維打擊,一舉俘獲了全國人的心。

強漢盛唐的風貌,離我們每個人似乎很遙遠,但一直活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夢中。

外國的文化,永遠不如中國的民族文化吸引人,因為我們是中國人。

唐宮夜宴就這麼破圈了,不管喜不喜歡舞蹈的人,都喜歡它。

唐宮夜宴在中國的大火,標誌著中國民族文化的全面復興。

敦煌文化的形成,有地理上的原因。

經歷數十億年的地殼變動,歐亞大陸在擠壓之下形成了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

這兩大高原環境惡劣,不適合人類大規模居住,因此極難通行,幾乎隔斷了東西方的文化與商貿往來。

但幸好,兩大高原中間有一條狹窄的走廊,成為了東西方交流的唯一通道。

這條通道位於河西走廊,被後人稱之為絲綢之路。

漢朝時期,中國異常強大,發兵拿下河西走廊後,漢武帝在這裡設立了陽關和玉門關,控制了絲綢之路的命脈。

古詩有云,“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出了陽關,就進入了另一方天地,另一個文明。

而陽關,就是今天的敦煌。

當時的回鶻人,龜茲人,波斯人,大食人,如果想來中國,其第一站,就是敦煌。

在整個漢唐時期,河西走廊都牢牢的控制在中國的手裡,導致敦煌異常的繁榮。

唐朝長安的萬國來朝,都經過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當時的敦煌,是整個河西走廊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東西方的財富和文化都在這裡交融。

西域各國商人匯聚於此,也將各國的歷史,宗教,人文,生活習慣,帶到這裡。古希臘文明,古波斯文明,大食文明,甚至古印度文明,中亞文明,都能在敦煌的建築,寺廟,壁畫中,看到各自的千年傳承,相互影響的脈絡。

在敦煌,你能見到波斯的香料,能見到西域的胡旋舞女,也能見到中國的絲綢和瓷器,這裡幾乎匯聚了當時世界的精華。

時至今日,能代表敦煌昔日繁華的證據,大多已經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煙消雲散。

但莫高窟卻保留了下來,讓千年後的我們,依然可以領略敦煌文化。

莫高窟,開鑿於南北朝苻堅時期,興起於漢,繁盛於唐,一直延續到元朝末年。

開鑿莫高窟的初始目的,是為了供僧人們居住,在千年的時光裡,莫高窟都由僧人們進行打造和維護。

因此,莫高窟又被稱之為千佛洞。

即便歷經兵災的破壞和時光的侵蝕,目前的莫高窟依然現存佛洞735座,內有壁畫4.5萬平方米, 泥質彩塑2415尊,是研究漢唐文化的最好地方。

其中莫高窟的17號洞窟,被稱之為洞中洞,它開鑿在16號洞窟內,但被當成密室封藏了起來。

17號洞,在1227年西夏王朝滅亡後被封閉,封閉670餘年後,在1900年才被一個道士意外發現。

人們在17號洞中發現了令人震驚的大量經書和文物,因此把17號洞窟又稱之為藏經洞。

你知道歷史專家為什麼判定這個洞窟從西夏末年封閉至今麼?

因為在這個洞窟中發現的無數經書、文物和壁畫裡,從兩晉時期到西夏王朝的都有,但偏偏西夏王朝之後的一個都沒有。

因此,專家們判斷藏經洞在西夏末年被封閉,而西夏王朝滅亡於1227年,這堪稱是千年古洞。

而藏經洞,只是莫高窟諸多洞窟的其中之一而已。

敦煌壁畫過去幾年最完美的活廣告,首推王者榮耀裡的“楊玉環·遇見飛天”面板,那取材於敦煌壁畫中的反彈琵琶的飛天形象,躍畫而出時的震撼,讓每一個看過的年輕人都深深的記住了敦煌壁畫。

所以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看一看敦煌壁畫。

但可惜敦煌太遠。

而且歷經千年歲月的腐蝕後,很多的敦煌壁畫已經殘破不堪。

為保護敦煌壁畫,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這些年騰訊聯手敦煌研究院,投入大量技術與人力,基於敦煌壁畫進行動畫劇、絲巾設計等年輕人文化的創作。

在壁畫和歲月侵蝕的賽跑中,數字化是一項迫切的工程。

2018月6月,敦煌研究院和騰訊推出“數字供養人”公益計劃,每個普通人都可以為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出一份力。目前募得的資金已經幫忙敦煌完成了莫高窟第55窟的資料採集及部分資料加工!目前數字供養人計劃還在繼續,騰訊公益平臺已經啟動了 “莫高窟427窟數字化”公益捐款,據悉熱度非常之高,遠超組織者的想象。

對中華文化有愛心的人,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多。

2020年疫情期間,一個由敦煌研究院和騰訊聯手打造的小程式【雲遊敦煌】上線,人們不用再跋山涉水,只需要點開手機,就能看到數千幅敦煌壁畫和數百個敦煌石窟的實景圖。

而且許多連續故事的壁畫,透過騰訊的數字創意,製作成了有聲音有故事的動畫短劇,讓人看得眼角溼潤,彷彿一篇篇“國漫崛起”的恢弘史詩。

當時,這款小程式上線當天訪問量就突破了200萬人次,而且每5位訪客就有1個人選擇了分享,成為了當時的文化爆款。

這種文化爆款的出現,是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已經開始啟動的標誌,中國人越來越愛自己的本國文化了。

這種文化爆款發生在敦煌,這個全球文明交匯之地,意義更不同。

如今,一帶一路成為了我們新絲綢之路。

敦煌,與沿線十幾座城市一起,承擔重建“新絲路”的歷史使命!

曾經的中華文化能透過絲綢之路傳播,靠的可不止是中國的武力,而是過硬的文化和自信。

古絲綢之路,氣候惡劣,路途艱險,為什麼能成為西域各國的朝聖之旅?

因為透過這條道路運往西方的,都是他們趨之若鶩的茶葉與絲綢。

這些商品轉化為無盡的財富,使得古絲綢之路成為了黃金財富之路。

如今,我們要打造“新絲路”,就必須找到“新絲綢”,“新茶葉”,“新瓷器”。

我國千年前的陶瓷工藝,代表當時領先世界的工藝水準,如今我們用“基建狂魔”,“第一製造業強國”來向歐洲輸出“新瓷器”。

茶葉,曾經是我國貴比黃金的農產品,同時也是一種尊貴的飲食文化與生活方式。如今,我們用第一消費市場,第一消費品生產大國的能力,向歐洲輸出“新茶葉”。

絲綢,曾經代表了東方文明的華服之美。古代中國絲綢暢行西方,並不是作為紡織品在交易,而是代表一種高貴的文化符號在傳播。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要打造“新絲綢之路”,絕不僅僅是工業品從陸路銷往西方。

民族文化的復興,與西方文明的交融與影響,都應該成為“絲綢之路上傳遞的新絲綢”。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到了關鍵的歷史節點,我們也面臨北美匪幫的造謠與中傷。我們要向歐洲證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全球霸權的爭奪,而是東西方文化與貿易的促進與融合。

而要向歐洲宣揚中國民族文化,沒有比融合了古希臘古波斯古印度的敦煌文化,更好的名片。

在宣揚中國的道路上,傳統文化是根基,正向價值是靈魂,科技創新是源泉。

如同能雲遊數萬平方壁畫的 “雲遊敦煌”一樣,科技創新的力量,正在幫助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

雲遊敦煌、數字供養人、敦煌動畫劇等專案,都是源自敦煌研究院和騰訊在2017年簽署的戰略合作,有效的保護了敦煌文化。

2021年3月19日,騰訊又和敦煌研究院簽署了深化戰略合作,承諾在未來三年加大投入,開展更大規模的文創合作。比如說打造30集的敦煌動畫劇,讓敦煌文化透過動漫影視等方式進行傳播。

此外還會透過AI病害識別技術和沉浸式遠端會診技術,讓AI為壁畫看病,專家也可以很方便地隨時隨地為文物做遠端會診,助力敦煌壁畫的進一步保護。

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年裡將要推進的,海外藏經洞敦煌文物的數字化。

完成掃描採集的藏經洞數字文物,將逐步收錄於“雲遊敦煌”小程式的“數字藏經洞”新板塊,讓國人可以透過線上觀展感受傳統文化滋養,這將會是藏經洞文物首次以數字化方式向公眾亮相。

作為敦煌文化的精華寶庫,很多藏經洞的文物,早已不對公眾亮相,因為它們早已脆弱到經不起一絲折騰。

除極少數文物保護人員外,沒有任何人見過這些文物。

而如今,每一個擁有手機的人,都可以和這些敦煌文物面對面。

用科技,來保護文化,來傳播文化。

完成這一項宏偉的計劃,需要耗時數年甚至更久,我們會在“雲遊敦煌”的“數字藏經洞”裡,實時看到這一計劃的進度。

數字藏經洞裡的文物,會一天比一天多。

待數字藏經洞徹底完工的那一日,我相信這一定是新的民族文化爆款。和“雲遊敦煌”等專案一樣,它展示了一個古老的文化如何在科技力量下再度重燃生命力。

與此同時,它更將是數字絲路上流動的“新絲綢”,她會把敦煌文化帶向更多人和更遠的未來。

代表西方文化的作品,我們已經看了幾十年了,看的太多太多。

如今,我們應該看一點自己的東西了。

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中華的民族文化,也應該偉大復興。

7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富蘭克林自傳》:從窮小子到美國的精神之父,他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