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哥之前科普過,《黃帝內經》的作者並非是黃帝,這是那個時代文人著書的一個“臭毛病”,喜歡找“代言人”,好像只要說我寫的書找“黃帝”代言了,那可信度就會高很多。
今天的代言人也可以是自己的“祖宗”
目前公認的《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是彙總了先秦到兩漢之間的醫學總結(當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作者並非一人。
但如果嚴格的從正史上來看,如果一定要給《黃帝內經》找作者,其實還是有跡可循的。
今天冷哥就按照正史裡的記載,聊一下誰最有可能是《黃帝內經》的原作者。
說這個話題可不是真的要去考證《黃帝內經》的作者,因為這些歷史記載裡既存在矛盾,也有很多不合理之處,並非正經的聊《黃帝內經》的傳承史。
冷哥只是想透過這個科普,告訴大家《黃帝內經》的傳承歷史,遠比其內容更有價值得多。
田氏家族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被周朝封國建邦,封地稱之為“齊地”(今天的山東省境內,這就是後來的“春秋四大國”之一的——齊國。
傳至齊桓公時,齊國無論是疆土面積還是人口規模,都已經是位臨東海的超級大國了。齊桓公也憑藉一己之力,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公元前600年,齊桓公撒手人寰,偌大一個帝國失去了主心骨,必然引來小人的覬覦。
此時,在陰暗的角落裡閃出一個人的身影,他早已對齊桓公不滿,伺機而動,準備取而代之,這就是當時齊國著名的世家大族——田氏家族。
齊桓公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爭奪皇位鬧得不可開交,從而引發了“五子爭立”,大大削弱了皇室的勢力,這就給田氏家族的介入提供了藉口。
公元前490年,齊景公即位,田氏家族聯合了鮑氏、欒氏、高氏等家族,滅掉了當時在齊國最大的掌權派慶封家族。
氏族取代皇族成為國家統治者,這在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下是大忌,合法性和正當性全無。
而田氏家族為了建立自己政權的合法性想了很多的辦法,其中有一個,就是大量的著書立傳,希望透過影響當時的社會精英,從而為自己的政權合法性背書。
除了著書,解決政權合法性的辦法還有很多,例如朱棣……
如何提高自己著書立傳的可信度呢?
田氏家族想了一個當時所有社會精英著書都會採用的一個辦法——找代言人。
下面,有請我們今天的主角出場——《黃帝內經》正式登場。
作為當時重要的醫學著作之一,田氏家族為自己所著的醫書,找了“黃帝”這個形象代言人。
當然這在當時是完全合法可行的,社會精英都吃這一套。好像重要的檔案要加個“紅頭”一樣,立刻就可信度飆升。
田氏家族彙總各路醫學資料的產物,《黃帝內經》就此誕生了。
劉歆劉向父子兩個雖是經學大家,但這爺兩兒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卻是這套《七略》。
《七略》也就是七套書目,分別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等七部。
秦漢時期管醫術謂之為“方”,所以《方技略》就是劉歆劉向父子兩編列的一套醫學目錄書籍。
而《黃帝內經》就被收錄在了《方技略》中,位列“醫家七經”之一。
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正史裡,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了《黃帝內經》存在的記錄,所以西漢這個時間點,也被標定為《黃帝內經》的誕生時間。
侍醫李柱國與《靈樞》今天的漢未央宮遺址(西安市未央區漢長安城遺址)處有兩塊巨大醒目的遺址紀念碑,分別寫著兩個名字:天祿閣,石渠閣。
這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官方圖書館,在西漢初年由鼎鼎大名的漢武帝所興建,目的是蒐集、整理和收藏各種書籍。
根據記載,在漢成帝時期,天祿閣,石渠閣共收錄書籍1萬3千多冊。要知道那個時代可沒有紙張,所收錄的書籍都是以竹簡或者帛書為主,1萬3千多冊的數量是非常驚人的。
而《七略》也被收集,藏於天祿閣之中。
畢竟是官方圖書館,那自然不能什麼書看都不看就丟進去,所以一定要分門別類,對這些書籍進行校訂。
而負責校訂《七略》裡的《方技略》的,是當時漢成帝的侍醫,他的名字叫李柱國。
根據歷史記載,李柱國校訂了醫經、經方共18家490卷,這其中就包括了對《黃帝內經》的校注。
好死不死,赤眉軍入長安城,一把大火燒了國家圖書館,包括《黃帝內經》在內的所有古籍全部焚燬,《黃帝內經》就此失傳。
作為服侍皇家的醫生,李柱國自然是上了起義軍黑名單的。所以李柱國隱姓埋名跑到涪縣(今天的四川綿陽)當了一名漁翁,故稱涪翁。
李柱國是有一身醫學本事的,在當地為老百姓也看了不少病,還培養了一個非常出色的學生,這就是東漢名醫郭玉。
雖然《黃帝內經》在天祿閣大火中燒了乾淨,但作為修訂者,李柱國憑藉自己出色的記憶力和紮實的醫學功底,利用自己的閒暇時光,寫了一本叫《針經》的書,這就是《靈樞》9卷,與《素問》9卷合在一起,就是《黃帝內經》。
王冰與《素問》《靈樞》在李柱國的手裡流傳了下來,那《黃帝內經》的另外一半,《素問》呢?
這就得等到天祿閣大火之後700年的唐朝了,這時候站出來一個大牛人——王冰。
王冰是唐代著名的“運氣”學家,也有說他是醫學家的,但你要真的看他的著作,那真是愧對“醫學”二字。
他花了整整12年的時間,找遍了當時他能夠找到的所有官方的、民間的圖書館,從民間散落的各種醫學書籍中,拼湊(抱歉,700年的斷檔,我只能用“拼湊”二字)出了《黃帝內經》的《素問》。
也許是覺得自己能耐太大了,認為自己有實力有學識繼續編纂《黃帝內經》,所以王冰在整理《素問》的時候,加入了大量自己的“研究成功”,將原本的《素問》9卷“擴編”成了24卷,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24卷版《素問》——《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素問》的“官方版本”。
至此,王冰版《素問》和從高麗迎回的《靈樞》,又重新組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黃帝內經》。
我們從找尋《黃帝內經》作者的這段歷史過程來看,中華文化的傳承雖然頻繁出現波折,但冥冥之中總有人會來幫助我們傳承下來這段歷史記憶。
這並非是什麼文化自身不滅的玄學,而是作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心底裡都對中華文明有著割不斷、斬不離的那份難捨之情。
在國破家亡之時,在民族危亡之際,總會有英雄站出來,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無數這樣的英雄,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淵遠流長的千年古文明。
《黃帝內經》的傳承歷史,既是中醫的發展歷史,也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