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是詩歌語言風格中的一種,即講究語言明白如話。但並不是說它就淺而無味。相反,它不僅淺中有深,還平中有奇。如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兩句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以直出肺腑的思鄉懷親之情,給人一種韻味無窮之美。
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烏衣巷》,亦屬於此類詩歌的名篇佳作。《烏衣巷》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之手,是劉禹錫於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在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南京)時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它可以看成是劉禹錫在金陵的一篇遊記。
不過與尋常人不同的是,在劉禹錫的遊記中,雖然他也有寫烏衣巷附近的各種景象,但是劉禹錫卻“志不在此”,而是透過對烏衣巷附近野草、夕陽的古今變化,去撫今弔古,感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這便是《烏衣巷》韻味無窮的地方,亦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地方。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首先,詩的開篇“朱雀橋邊野草花”,劉禹錫便直出肺腑,以明白如話的語言,告訴了我們當時的朱雀橋邊長滿了野草和野花。從“野草花”來看,劉禹錫到金陵的時間是在春天。一般來說,春天的花草給人的印象都是美好的。而劉禹錫這裡用了一個“野”字,便說明了此種景象的非同尋常。
據記載,東晉時的朱雀橋就是一個城中心所在。它旁邊的烏衣巷裡,更是住著開國元勳王導,以及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兩大家族。如此一來,這句“朱雀橋邊野草花”,包括次句“烏衣巷口夕陽斜”,給人的印象就不是尋常春日裡的美好和風光,反而有了一種荒涼、衰敗的歷史感蘊含其中。
然後,詩的三四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雖然寫的是當時唐代的燕子,但是劉禹錫卻將它寫成了是東晉時的燕子飛入了唐代的百姓家。很顯然,劉禹錫這樣寫就是直接告訴了世人要往古今對比上去聯想。也就是說,劉禹錫賦予了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
那麼劉禹錫寫這首詩,它究竟想要表達怎樣的感情呢?眾所周知,劉禹錫人生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貶謫的路上,就如同劉禹錫自己在另一首詩中所寫的“二十三年棄置身”一樣,這也就意味著劉禹錫始終壯志難酬。而這裡便是體現了劉禹錫對待政治的豁達之處。
即舊時再繁華的地方,再輝煌的家族,在時間的流逝下,都如過眼煙雲,終會成為歷史的陳跡。時代一直在發展,社會也一直在變化,繁華鼎盛的大唐也終將走向衰亡。由此可見,劉禹錫在這首詩中透過野草、夕陽的描寫,再以燕子作為盛衰興亡的見證,便巧妙的把歷史和現實聯絡了起來。可見它表面明白如話,實際卻韻味無窮,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