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

現代解讀:

所謂道,是變化的法則;所謂名,是變化的定乂。無形之定乂,是認識無形天地的起點;有形之定乂,是認識有形萬物的開始。所以,入定於無形之慾念,可以觀察一個客觀存在的無形質量變化;入定於有形之慾念,可以觀察一個客觀存在的有形質量變化。形而上與形而下都是基於質量變化,區別是無形與有形的定義不同,都稱之為質量變化之玄。質量變化之玄具有普遍性,是認識根本之道的入門。

公理不證自明,公理不言而喻。仁義禮智信是人類社會之常道,是因為原出於天,是永恆之真理。而天理不證自明,不言而喻。所以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道德經》

現代解讀:

事物演化的極致的道理。常有常無,是說有無相生的宇宙變化,是說事物永不休止地相異於自身的運動和變化。萬物始於無而後生,始於微而後成。宇宙的進化表現為一事物不斷地走向自己的反動,不斷地轉化為他事物。這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恩格斯說:“自然界中的一切運動,都可以歸結為是從一種形式向另一種形式不斷轉化的過程。轉化過程是一個偉大的基本過程,對自然的全部認識都綜合於對這個過程的認識之中。”事物的這種“常有”“常無”的變化,就是事物發展演化的過程。在事物不斷變化而造成的常“無”中,可以讓你覺察領悟到事物的演化奧妙;在事物不斷變化發展而形成的常“有”中,可以讓你觀察認識到事物暫時之端倪。

由於事物這種“常無”“常有”的不斷地變化,這種永不休止的相異於自身的變化和運動,形式邏輯的矛盾律,才能不斷造就出新生的事物,推動萬物發展演變。

3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

現代解讀:

事物都具有兩重性、多面性和可變性。美中有醜,醜可化美;善中有惡,惡可化善。故而不可把美、善絕對化。而且,美醜、善惡都是人為的相對假立,沒有絕對標準。若世上很多人有意無意地認同了某種後天主觀的美與善,便會偏執一端,捨本逐末,其結果將是不美、不善,故應視之為惡。

美、善,還有真理、正義等等,這些都屬於價值論命題。表明“實”的這些“名”,只能由主觀判定。如果把一種主觀判定的價值觀有意無意地灌輸於民眾,會出現許多偏差。因為一種傾向性觀念——包括任何理念和事物——如果形成壓倒之勢時,就會聽不到不同聲音,而聽不到不同聲音,將是很危險的。因為傾向得不到牽制和平衡就會滑向極端,而任何極端都是一種惡。所謂“楚王愛細腰,楚人多餓死”,不就是傾向價值觀混淆了人們天性的良知造成的嗎?人們的天性被腐蝕,天性的淳樸和真誠也將腐化為虛榮和矯情。這會給社會帶來無窮的危害。

價值意味著差別,差別挑戰著整體性與自然平等。價值會製造分歧,叫做價值歧義。文革時全國都打派仗,站隊分立場,人人心懷鬼胎,互相攻訐,不就是價值歧義造成的嗎?價值還會製造偏執,叫做價值偏執——例如中國封建社會的名節觀念、節烈觀念、忠孝觀念——有所謂名教殺人一說,例如貞婦為了守節而自殺,就是價值觀殺人。有價值就有價值膨脹、價值誇張,例如“文革”中的主義論、路線論與個人迷信。價值還會製造價值霸權,我認定的價值你也必須接受,否則就強制你。價值還會製造價值瘋狂,如恐怖主義。價值觀如果凝結成了主義,更會將其觀念極端化、僵化。這種主義化了的傾向觀念,無論是迷惑住了個人,還是迷惑住了眾人,還是迷惑住了社會,都會給其帶來極大的危害。淳樸之世,人們不知有醜惡,也不知有美善,一切皆順其自然,行當行之道而不認為是美、善,純粹發乎本性而已。故而老子強調無心,無意,無名,無為,無善惡殊析,無指事造形,無價值強調,更無價值強制。

所以,老子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清靜以為天下正”。如此,民眾各美所美,各善所善,各隨自愛,無誇無爭,自得其樂。甚或都清虛其心,淳樸其意,含飴弄孫,不慕其他。人人都心平氣和,社會也會心平氣和。

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老子《道德經》:越是聰明的人,越容易虛偽奸詐